位置 > 资讯 > 内容

光明乳业由明转暗:海外失策、质量危机与财务压力三重夹击

曾经的“中国乳业第一股”光明乳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机。从财报数字到消费者投诉,从海外布局到本土市场,光明乳业正深陷“业绩滑坡、财务吃紧、品牌信誉受损”的三重困境,未来的走向令人堪忧。

盈利能力断崖式下滑,净利润暴跌64%

根据光明乳业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公司实现营收184亿元,同比下降近11%,净利润仅为1.1亿元,同比暴跌64%,创下2010年以来最差业绩。毛利率仅为19.28%,远低于行业平均30%。不仅如此,销售主阵地上海地区也不再稳固,收入同比下降7%;外地市场更为惨淡,降幅达20%。

与行业巨头相比,差距令人震惊。2024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净利润高达108.68亿元,蒙牛也达24.46亿元,光明乳业已被远远甩在身后。

海外投资成“失血窟窿”,新莱特频频输血难止颓势

光明乳业早在2010年收购新西兰新莱特公司,成为中国乳业首家海外并购企业,曾被视为“出海先锋”。然而,这项布局如今却变成沉重负担。

2024年,公司为应对新莱特到期债务,两次注资累计超过13亿元人民币。而新莱特经营不善,不仅净利润大幅亏损(2023年亏损2.96亿元),资产负债率更是接近60%。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新莱特资产减值损失已高达3亿元。更糟的是,12月还有1.8亿新西兰元债务将到期,公司是否继续“兜底”,成为一大悬念。

新莱特对a2公司高度依赖,双方争议不断,加剧其经营不稳定。原本意在提升全球话语权的海外并购,反而演变为吞噬利润、消耗现金的“无底洞”。

财务状况紧张,负债率高企、现金流吃紧

2024年三季度,光明乳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53.53%,高出行业平均11个百分点。有息负债达36亿元,超过公司仅有的34亿元货币资金,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仅为8.44亿元,同比下滑18.43%,筹资性现金流净额为-3.93亿元,意味着资金来源受限,而支出压力仍在增长。

与此同时,经销商信心低迷,合同负债骤降超过50%,反映出渠道对公司未来销售力的普遍担忧。

产品质量频频“翻车”,品牌信任度严重受损

作为食品企业,光明乳业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屡屡“踩雷”。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和黑猫投诉中频繁曝光产品问题:2024年10月,孕妇饮用莫斯利安酸奶发现疑似血液异物,造成就医及住院; 2025年1月,超市所购酸奶变质发黑; 2024年5月,多名消费者饮用后出现呕吐、腹泻,被诊断为细菌感染性肠炎。

截至2024年底,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光明乳业的投诉达462条,涉及食品安全、售后失联、退赔无门等问题。这些投诉不仅削弱了消费者信任,也在动摇企业的品牌根基。

管理混乱与战略摇摆,缺乏持续竞争力

光明乳业近年来虽屡提“数字化转型”“产业链整合”,但实际成效有限。战略上常有先行却被反超的尴尬局面:最早出海却输给后来的伊利和蒙牛;推出莫斯利安酸奶后市场份额从11.7%跌至3.4%;营销费用自2017年以来逐年下降,资源投入明显不足。

更严重的是,公司高管频繁更替,部分管理层还因违规行为被调查,导致内部治理混乱、战略不连贯,企业缺乏中长期发展的稳定性。

若无破局,或将边缘化出局

面对市场天花板、品牌信任危机、海外业务失控、财务紧张等多重挑战,光明乳业如不迅速改革,恐将失去重回行业前列的最后机会。未来公司若想止跌回升,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迅速破局:一是削减无效海外投资,及时止损止血;二是提升产品质量管控体系,重塑消费者信任;三是重启市场营销投入,积极开拓非本地市场;四是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负债率并增强现金流;五是稳定管理层团队,制定连贯可持续的战略蓝图。

从曾经的“先行者”到如今的“掉队者”,光明乳业的沉浮警示着所有企业:企业战略不能只看起跑线,更在于长期执行力与危机应对能力。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任何失误都可能成为被边缘化的导火索。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