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早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社交平台更新了一则健身打卡的动态,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并对关心和支持小米品牌的网友表达了感谢。
在“3.29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发生后,雷军主动停止了社交平台个人动态的更新与互动,至今已超一个月。本次发文,是雷军自小米SU7事故后首次公开透露自身近况,或将成为其再度回归大众视野的开端。
但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雷军的露面显然无法抵挡汹涌澎湃的负面舆情。且不提事故发酵后外界有关其营销与公关手段的争议,近日小米还因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问题,深陷涉嫌虚假宣传的漩涡。
显然,有关小米的舆论风暴还远远未到停息的时候。
一、时隔多日发声争议不少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程中发生严重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直接造成3名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身亡,同时也将刚面世不久的小米汽车拉下“跨界造车神话”的神坛。
截至目前,各方暂未进一步披露导致上述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但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车门应急解锁装置失效、AEB紧急制动未触发等事故细节,足以成为小米品牌形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事发后,工信部紧急召开会议,发布公告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并禁用了“自动驾驶”“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表述,要求车企严格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进行宣传。
而在小米SU7发布初期,品牌有关其五大智能驾驶系统的宣传与造势可谓是不遗余力,雷军甚至扬言“2024年小米汽车进入智能驾驶行业第一梯队”。此时新政策的出台,普遍被外界解读为小米的“营销翻车”。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长期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的雷军也一改往日“和用户交朋友”的高调营销互动风格,主动暂停了个人动态的更新,直到5月10日早晨才首度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雷军称,“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并表示自己的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
同时,雷军对关心和支持小米的网友们表达了感谢,称这些留言让自己逐渐找回前行的勇气和信心,状态开始逐步恢复。受此前事件热度的影响,“雷军清晨发文”“雷军复更健身房打卡”等词条迅速冲上了微博热搜。
按照小米和雷军一以贯之的“参与感营销”路径,雷军作为品牌创始人、核心IP的心境分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米粉”用户社群的情绪共振,以高度认同的情感化运营资本,助力品牌度过短期困局。
但在信任危机之下,这条有着情感暗示作用的微博似乎相当惹人争议。不少网友在雷军评论区中直言“少做营销多做实事”,并表示“那三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庭,那么多小米汽车交通事故的受害者,他们才是最艰难的一个月”。
另有网友反映,虽然雷军承诺“将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但自己的评论却遭到了“限流”和“捂嘴”,质疑小米方采用公关手段降低负面舆情热度、回避人身事故,将品牌声誉凌驾于生命之上,有漠视生命之嫌。
二、虚假宣传再添信任危机
实际上,“3.29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的发酵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网络上有关小米汽车的危机如连锁反应般展开,一环扣一环地拷问着小米汽车的市场口碑与信誉。
有媒体报道称,一位来自广州的小米SU7车主因车辆异常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选择在社交平台公开经历,但其发文后却不断被要求自证,内容也反复被限流、投诉甚至下架,还有疑似“水军”的新注册账号对其进行言语攻击和辱骂。
此外,小米SU7 Ultra性能参数的阉割问题也引发了不少车主的不满。近期,该车型更新车机版本后新增“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车主需在官方指定赛道完成计时圈速,且成绩优于标准线,才能解锁最高的1548匹马力。
而多数花费52.99万元购买顶配车型的车主,看中的正是其高马力参数,品牌单方面限制动力输出无异于阉割了产品性能。虽然小米已就此事致歉,并承诺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但部分车主仍对品牌侵害消费者权益感到不适。
就在不久前,小米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其2025年4月的交付量突破2.8万台。同时,4月新增34家门店,全国74城已有269家门店,全国已有132家服务网点。同时,小米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已开始陆续交付。
但小米汽车引以为傲的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同样成为了争议的焦点。根据小米的宣传介绍,这款价值4.2万元的前舱盖采用赛车级碳纤维、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能起到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和整车性能的作用。
但据首批交付的小米SU7 Ultra车主实测,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纸巾却毫无反应;而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导流,也未能产生下压力,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模一样。
耐人寻味的是,早在宣传期雷军就曾承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虽然后续其修改了内容表述,但仍然向车主承诺了内部结构的改动。
舆论重压下,小米方面回应称在最早的量产计划中,SU7 Ultra量产版已具备足够的综合性能冲击国内专业赛道和纽北,没有计划做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该配件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小米汽车将此次事件定义为“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推出未交付的订单限时改配、已提车用户和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的补偿方案。不过,大多车主对该补偿并不满意,要求退车或重新定车,质疑小米和雷军虚假宣传的声音甚嚣尘上。
有分析指出,雷军此次主动在社交平台上复出,或有出于为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小米YU7”等新品发布进行预热的考量。不过受到品牌行业口碑等负面因素的,新车型能否在市场上大展拳脚还有待观察。
无论何时,安全与质量始终是车企最核心的品牌价值。比起通过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眼球,用技术底蕴代替参数堆砌,以责任心与产品力构筑竞争壁垒,才是小米化解这场信任危机的真正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