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量化派IPO:吸血资本求新装 “颠覆”背后的高利贷原罪

在2025年的今天,量化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量化派”)第四次尝试登陆香港交易所。这家自2014年成立以来便以现金贷平台“信用钱包”起家的企业,历经多次业务转型,试图将自身重塑为“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然而,其背后隐藏的高利贷本质、复杂的资本运作以及合规性问题,不仅使其IPO之路充满波折,更揭示了金融科技行业深层次的矛盾。

从现金贷到电商+金融:复刻高利贷基因

量化派创始人周灏头顶“新时代颠覆力创始人”的光环,但其所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实则是对传统高利贷模式的精致复刻。这个披着AI算法外衣的金融科技公司,用“精准撮合”、“场景赋能”等时髦概念包装的,不过是升级版的现金贷产业链——从“信用钱包”到“羊小咩”,从“备用金”到“便荔卡包”,始终围绕着放贷抽佣的核心逻辑打转。

量化派的首次重大转型发生在2020年,当时因监管收紧,“信用钱包”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公司通过推出“羊小咩”平台,将业务重心转向类电商和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去金融化尝试——金融机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占比从76.8%骤降至8.3%,而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业务收入占比则跃升至87%。

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用户通过享花卡购买商品后转售套现的行为,实际承担的利率远超法定上限,暴露了“电商+金融”模式背后的灰色地带。

周灏的“颠覆”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将P2P时代的粗放放贷改造为“助贷+电商”组合拳,通过虚增商品溢价实现隐形高利贷。如在羊小咩平台,一部市场价5999元的iPhone 15 Pro Max被标价7999元,用户需支付2000元首付后分期偿还,实际年化利率高达72%,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年化利率不得超过36%”规定的公然违背;其二,利用港股上市规则漏洞,将关联放贷主体鹰潭广达包装成独立第三方,规避持牌金融机构的利率限制。这种“金融魔术”本质上是对监管智慧的挑衅。

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性关联交易加剧信誉危机

量化派曾寄希望于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来扭转局势,但这一策略并未奏效。“消费地图”业务初期凭借政府派发汽车消费券实现了短暂增长,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减弱,业务迅速萎缩。同时,平台上销售的商品普遍存在溢价过高且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导致销量惨淡,最终沦为一场失败的商业实验。

除了业务层面的问题,量化派还面临着严重的关联交易困扰。2024年7月,公司与由创始人周灏间接控股的鹰潭广达签订框架协议,后者成为第三大客户。双方约定,鹰潭广达为“羊小咩”用户提供信用支付服务,量化派收取2%服务费并将信贷周期延长至6个月。此外,量化派与味道云的合作也引发了数据安全与利益输送的质疑。这种深度依赖关联方的做法,使得公司的应收账款迅速膨胀,从2021年的1.5亿元激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4.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超过50%。与此同时,多地子公司社保参保人数异常低的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其真实运营状况的担忧。

资本压力下的生死存亡

量化派四次IPO未果却仍执着闯关,本质上是资本意志对商业伦理的碾压。其背后的对赌协议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投资者、用户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头顶。

招股书披露的16亿元附带优先权金融工具,实为2022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时签署的对赌协议。若2025年未能完成上市,量化派需以现金或股权赎回投资。这意味着:要么以当前股价(假设PE 20倍)募资10亿港元,仅够覆盖债务的62%;要么启动破产清算,优先级债权人将瓜分公司剩余资产。无论哪种结局,中小股东与用户都将沦为牺牲品。

面对巨大的资本压力,量化派陷入了“烧钱—亏损—再融资”的恶性循环。截至2024年6月,量化派资产负债率高达222.5%,流动比率趋近于零。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89天激增至2024年的203天,显示资金已被深度套牢在关联方的放贷链条中。更危险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四年净流出,2024年上半年净流出达1.2亿元,完全依赖融资输血续命。这种“烧钱—亏损—再融资”的模式,与当年的乐视生态何其相似。

截至2024年10月底,公司账面现金仅剩3764万元,流动负债攀升至20.1亿元,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于220%。早期投资者如华创资本、高榕创投已蛰伏十年,红杉资本也在2023年突击入股,各方对资本退出的强烈诉求与公司日益严峻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形成了尖锐对立。若无法顺利实现IPO,量化派或将面临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清算的风险。

量化派IPO争议的核心在于:一个长期从事高利贷业务、制造社会问题的企业,是否应该通过资本市场合法化其商业模式?

如果量化派成功上市,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首先,它可能为中小现金贷平台提供监管套利模板,鼓励更多企业效仿其“科技掩护金融”的套路,进一步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其次,以2023年亏损2.1亿元、2024上半年亏损扩大的业绩,发行市盈率却可能高达百倍,收割二级市场韭菜;更重要的是,此举将削弱监管权威,传递出错误信号,即高利贷行为可以通过包装成“金融科技”获得合法地位。证监会此前已多次警示其业务合规性,若放行将传递“劣币驱逐良币”的错误信号。

量化派的IPO闯关游戏,本质是嗜血资本与监管规则的极限博弈。其所谓“颠覆”从未跳出高利贷的原始框架,反而借助金融科技的外衣将掠夺效率提升到新的层级。当周灏们在港交所门前反复横跳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科技创新的光芒,而是资本扭曲市场规则的黑色镜像。

这个时代最荒诞的悖论莫过于:一群制造债务危机、摧毁普通人生活的“金融秃鹫”,却要顶着“新时代颠覆者”的桂冠登陆资本市场。或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港股市场的审慎态度与投资者的日渐觉醒,或将终结这场持续七年的资本闹剧。毕竟,在正义的天平上,没有什么比守护金融伦理更重要。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