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重组胶原蛋白行业领军企业巨子生物发布检测报告,以详实数据回应外界质疑。报告结论显示,其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均符合相关标准。然而,“大嘴博士”郝宇对检测结果却不买账,他认为报告中“疑点重重”,存在多处值得商榷的技术细节。
巨子生物用数据回应质疑
巨子生物的文章显示,面对质疑,巨子生物表示,这无疑是公司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乱流,公司选择了一条最艰难却最坚实的道路:让数据发声,让科学归位,让时间见证。巨子生物以科研为目的,用最坦诚的态度向大家汇报检测结果。
为此,巨子生物委托了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依据中国医药行业标准(YY/T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和团体标准(T/ZGKSL004-2023)《化妆品用重组胶原蛋白原料》中规定的方法,对其多个批次的产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可复美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可复美胶原棒1.0)在A检测机构采用LC-MS/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全序列定性检测分析,确认产品中含有重组胶原蛋白;在B检测机构对随机抽取的三个批次产品进行双缩脲法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C检测机构采用双缩脲法进行交叉检验,结果同样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此外,D检测机构对产品中所使用的聚谷氨酸钠原料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其未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表明聚谷氨酸钠不干扰检测结果。
对于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液(可复美胶原棒2.0),A检测机构同样采用LC-MS/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全序列定性检测分析,确认产品中含有重组胶原蛋白;D检测机构采用双缩脲法进行交叉检验,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同样大于0.1%。
巨子生物认为,可复美相关产品中真实添加了重组胶原蛋白成分,不存在网传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行为。
此外,可复美胶原棒1.0不存在网传的“悄悄下架”一说。巨子生物解释称,自今年4月16日起,可复美胶原棒2.0已开始迭代上新,各渠道的产品也因售罄而陆续下架,目前部分渠道仍有库存持续销售。
大嘴博士:疑点重重
大嘴博士称,巨子生物的检测报告打开以后,有一种开盲盒套组的感觉,没有任何一个检测机构的报告可以说明问题,但组合起来以后,似乎又能说明自己合格了。大嘴博士认为检测报告有四大疑点
疑点一:既然A公司已用质谱法检测,为何不直接用其精准定量,却转而用B公司的双缩脲法(准确度较低)?质谱法定量结果应公布,这是关键问题。
疑点二:质谱法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序列与人胶原蛋白同源性达100%,但按巨子公开专利序列用BLAST比对,同源性仅为86%。巨子生物将86%同源性夸大为100%,令人质疑。用大嘴博士的原话就是“巨子经常是吹牛吹出了惯性,竟然把86%的同源性,依靠检测提高到了100%,这个检测玩笑也开得太大了。”
疑点三:双缩脲法测试未测空白对照,无法扣除配方基质成分的干扰。已知可复美配方中的聚丙烯酸酯和精氨酸组合在双缩脲法中有强烈吸收信号,必须测空白配方以排除干扰。
疑点四:检测报告未显示检测机构名字和盖章。质疑者提供检测报告时,最终都需公开检测机构信息,巨子生物作为上市公司,重大事项报告应公开署名和盖章,否则缺乏可信度。
与此同时,大嘴博士指出,巨子生物对检测机构施压,制造寒蝉效应,导致国际检测公司SGS退回了其检测请求。SGS的理由是“这些检测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不想卷入其中”。
对此,大嘴博士不仅公开谴责巨子生物,还谴责SGS在压力下退回检测的行为。大嘴博士认为,检测机构不仅是为了赚钱,更应履行社会责任。公众需要专业检测来澄清真相,而SGS的这种行为,正是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与其一贯宣称的形象和价值观完全不符。SGS在中国经营多年,如今社会需要答案时,却退缩不前,毫无担当。SGS应给中国消费者一个明确的交代!
最后,大嘴博士呼吁:监管机构应受理投诉并开展权威检测;公证处和律师事务所应收集样品,为消费者维权做好准备;企业应公布内部及第三方检测结果,尽快结束这场争议。
对于巨子生物声称以“科研为目的”来公布检测结果,清扬君表示难以认同。消费者购买可复美产品的核心诉求是获得实实在在的护肤功效,而非企业单方面强调的科研目的。在产品大规模上市销售阶段,研发论证理应早已完成,此时过度强调科研目的反而显得避重就轻,容易让消费者质疑企业的沟通诚意——毕竟,护肤品的真正价值在于使用效果,而非看似高大上却与消费者体验脱节的说辞。
当检测方法存疑、数据自相矛盾时,企业的“自证”必然难以令人信服。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需要更透明、更可靠、更权威的验证。
事实上,重组胶原蛋白争议暴露出该领域存在的深层问题:行业标准尚不健全,检测规范存在灰色地带。这不仅让企业的产品验证陷入困境,更使消费者在真伪难辨的市场中无所适从,最终将阻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