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乱象频发早已令消费者见怪不怪。在此背景下,舆论和监管重拳不断落下,也让越来越多的医美机构开始认识到,只有依法合规运营、尊重消费者权益,才是长远之道。
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医美机构“顶风作案”,以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手段套路消费者。
以长沙艾尔美医疗管理有限公司(曾用名:铂丽瑞思医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艾尔美医美”)为例,作为长沙医美行业的“争议焦点”,该机构因多次被曝医疗事故、诱导消费和资质问题,似乎已经陷入严重的消费者信任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沙艾尔美医美的种种争议背后,更折射出医美行业“野蛮生长”的深层逻辑。
从“修复失败”到违禁药品滥用
作为一家专业医美机构,原本长沙艾尔美医美最大的竞争壁垒应该是在专业、技术能力上让消费者放心。但从消费者投诉和监管处罚看,该机构的专业实力似乎不太能站得住脚。
消费者举报显示,该机构在鼻修复手术中曾多次出现操作失误。例如,一位消费者自2021年起在长沙艾尔美医美经历五次鼻修复手术均未成功,最终因主刀医生技术不足导致鼻部严重变形。
而在此过程中,消费者曝出术后医生未出示执业医师证且机构拒绝提供手术记录与视频,机构方从而被认为涉嫌逃避责任。更为严重的是,在关于长沙艾尔美医美的部分维权案例中,还有医生术后离职、患者陷入维权无门困境的情况。
监管调查与处罚也在同时暴露机构的技术缺陷。
2024年长沙市市场监管局调查证实,长沙艾尔美医美因使用来源不明的肉毒素注射给消费者,被处以50.4万元罚款。另外,有患者术后出现面部异常疼痛,经检测发现注射了本用于动物医疗的违禁生长因子,但机构拒绝提供用药证明,导致消费者无法追溯责任。
此类行为不仅违反《药品管理法》,更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凸显其医疗流程的失范。
营销欺诈不断,用“剧本杀”式营销诱导消费者?
如果说从“修复失败”到违禁药品滥用的相关投诉与处罚表明机构在专业能力与技术层面存在隐患,那么种种消费欺诈行为则证明,长沙艾尔美医美缺乏对于消费者的基本尊重。
根据媒体报道,长沙艾尔美医美常常以“拼房托”构建消费陷阱。
调查显示,该机构曾与美容院合谋设计“剧本杀”式营销。例如,永州的一位消费者魏女士被美容院店员与假扮顾客的“托”联合诱导,从2980元体验套餐升级至10万元项目。而根据警方调查发现,所谓“同行顾客”的款项在支付后迅速退回,从而形成虚假交易链条。
类似的案例不止一例,还有另一名消费者黄女士在3小时内被诱导支付6.5万元,最终仅退还部分费用。
此外,在至关重要的品牌背书上,长沙艾尔美医美存在虚构韩国背景误导消费者的情况。
公开信息显示,该机构宣称其隶属于“韩国菲斯莱茵品牌”。但经查证,该品牌实为长沙本地公司注册,无任何韩国关联。而面对相关记者质询,机构方仅以“资料拿不过来”搪塞,暴露其虚假宣传本质。
此外,长沙艾尔美医美价格不透明问题突出。典型案例如,一位周女士从3000元预付金被诱导至7万元消费时,发现机构提供的单支产品价格被虚标至8.8万元,远超市场价。
值得玩味的是,长沙艾尔美医美甚至深谙话术操控与心理施压。
在诱导消费过程中,该机构曾通过“活动折扣”、“限时优惠”等话术制造紧迫感,进而对质疑价格的消费者施压。这种策略本质上是利用消费者对美的追求与信息不对称,形成系统性欺诈。
更名避责下的消费者维权困境
看起来,长沙艾尔美医美并非没有能力善待消费者,他只是将自己的“聪明”用错了地方。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机构曾通过频繁更名来切断历史关联。
据悉,长沙艾尔美医美于2025年1月更名,在此之前,已多次通过主体变更来规避投诉。例如,2023年“铂丽瑞思”更名后,消费者难以追溯历史纠纷责任,维权难度倍增。近些年来,此类操作已经成为医美行业逃避监管的惯用手段,暴露出企业信用体系的缺陷。
一方面机构方运用更名手段避责,另一方面监管存在执法滞后与力度不足的情况,这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的维权困境。
聚焦到长沙艾尔美医美来看,尽管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但地方执行显然仍存短板。比如,长沙市卫健委曾被指拖延医疗事故鉴定流程,对生活美容机构非法行医查处不力。此外,即便长沙艾尔美医美因使用非法药品被罚款50.4万元,却未涉及刑事追责,直指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的现状。
长沙艾尔美的案例,呼唤着医美行业的多维度协同治理。只有强化技术合规性、严惩营销欺诈、完善监管机制、畅通维权渠道等多重手段齐上阵,才能有效改变现状。
从长远角度,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技术为本、监管为盾、诚信为基。唯有如此,才能终结“纠纷缠身”的恶性循环,重建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