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机构新年自曝大额坏账,透露了不少人的日子并不好过。
日前,蚂蚁消金在银登中心挂出2025年首批个人不良消费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5.81亿元。
这批坏账共涉及约5.54万笔消费贷款,是3.94万消费者所欠,借款人平均年龄约38岁。其中有人最多借了24.86万元未还。
在蚂蚁消金的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中,这5.81亿元坏账已全部处于“损失”状态。如今,为处置这批个人不良消费贷款,蚂蚁消金选择在线上以公开竞价方式进行批量转让,起始价仅为5020万元,相当于0.9折甩卖。
01
挂出多批个人不良消费贷
这批5.81亿元个人不良消费贷款,并非蚂蚁消金首次处置这一量级坏账。
早在2024年9月,蚂蚁消金就曾通过线上公开竞价的方式转让2024年第4期个人不良贷款,彼时未偿本息总额亦达5.9亿元,涉及借款人近10万人。
这批坏账中,包含20多万笔个人消费贷款,其中本金达4.86亿元,利息为1.04亿元。单一借款人最高未偿本息金额为21.92万元。
在此之前的一个月,蚂蚁消金还将2024年第3期个人不良消费贷款摆上货架,涉及未偿本息总额5.88亿元,借款人数亦接近10万人。
近两年来,经济下行、收入下降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部分借款人信用情况恶化,个人消费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较大的逾期风险。
自监管机构于2022年12月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消费金融公司被纳入试点机构范围后,与蚂蚁消金一样批量“出清”个人不良消费贷款的消费金融机构不在少数。
从银登网公布的数据得知,2024年一季度至四季度,在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参与主体结构中,消费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转让金额及占比不断上升,仅次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主体包括蚂蚁消金、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等十余家消费金融机构。
在整个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中,不良消费贷款位居首位。如2024年四季度,转让个人不良消费贷款的规模达472.3亿元,占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的66%,远超信用卡透支和个人经营不良贷款转让规模。
进入2025年,消费金融机构在银登网批量转让不良消费贷款的势头依旧强劲。截至2月8日,除了前文提及的蚂蚁消金,中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金等多家机构均先后挂牌转让个人不良消费贷款。从转让的坏账规模来看,南银法巴消金目前排在第一,涉及未偿本息总额超30亿元,主要是前身原苏宁消费金融的存量不良贷款;蚂蚁消金则以5.81亿元的转让规模排在第二。
02
业绩增长与大量投诉并存
作为蚂蚁集团持股50%的头部消费金融机构,大众对蚂蚁消金旗下的消费信贷产品其实并不陌生,其主要经营花呗和借呗两款消费信贷产品。
事实上,花呗和借呗的运营主体原本为蚂蚁集团旗下的重庆小微小贷和重庆商诚小贷,但后两者已于2024年末被注销。在此之前,蚂蚁消金完整承接了花呗、借呗业务,并经过两轮增资,注册资本升至230亿元。
在2023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蚂蚁消金曾披露公司服务金融消费者超过4亿人,其中花呗当年为1.2亿个新市民提供了消费金融服务,近2300万新市民使用过花呗分期。
2024年上半年,蚂蚁消金的业绩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入59.85亿元,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长近108%。彼时,蚂蚁消金的总资产也达到了2715.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3%;负债总额为2477.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4.3%。
对比同行业绩,蚂蚁消金的这一盈利水平排进了行业前三。同期,同为头部平台的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的利润分别为17.23亿元、10.68亿元,但同比均出现了下滑,分别变动-7.47%、-20.65%。蚂蚁消金则逆势增长,当然这背后与其此前增资和一次性拨备计提导致利润增长延迟有关。
要知道,蚂蚁消金超60%的金融消费者来自经济并不发达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且六成以上的人此前没有信用卡使用记录。其净利润实现逆势增长固然可喜,但与之相对的是消费者的频频投诉,也为其形成一种舆论困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如果搜索关键词“支付宝花呗”和“支付宝借呗”,出现的投诉数量分别高达33348条和26797条。两者合计超过6万条。
这些投诉的内容多涉及暴力催收问题,投诉用户大多声称相关催收方式对个人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
比如今年1月9日,一位网名叫“友爱喵”的用户投诉称,“我在蚂蚁花呗借款,因为一些个人原因逾期,目前处于失业状态,该平台通过第三方向我发送催收短信,并同时发送给我的家人朋友,已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
1月16日,另一名用户也曾投诉称,其在借呗的欠款逾期后,相关催收人员的催收行为严重影响其生活以及名誉,甚至通过电话骚扰家中老人、孩子,对家人造成了精神压力。
之后,支付宝客服对该用户的投诉回应称:“非常抱歉给您带来了困扰,您的问题我们已经关注,我们会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感谢您对支付宝的支持与理解。”
但在多位用户的投诉回应中,均出现了上述话术,疑似机器人客服所回应。
事实上,用户投诉攀升的背后,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下行形势下,个人消费贷逾期风险的上升。如今,以不良资产转让试点为代表的公开不良处置手段,让资产质量承压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加速“甩掉包袱”,实现轻装上阵。
不过,未来消费金融行业要健康、长远发展,消费金融机构应将更多精力、资源放在贷前、贷中环节,在获客、运营及风控方面把好关口,以保证自身资产得到质和量的双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