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柳州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被曝存在"量身定制"招标条款的嫌疑,这一事件撕开了公共事业领域招标腐败的冰山一角。当本该阳光透明的招投标程序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受损的不仅是市场公平,更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根基。
媒体报道截图
柳州中燃招标争议的核心,在于被指通过设置特定资质年限、业绩标准等排他性条款,将潜在竞争者排除在外。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招标操作,本质上是用程序正义的幌子掩盖利益输送的实质。在燃气这类民生领域,特许经营权的授予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用气安全与成本,暗箱操作不仅扭曲市场规律,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招投标领域的灰色操作屡禁不止,暴露出三重制度性缺陷:首先是监督机制存在盲区,行政主管部门往往侧重程序审查而忽视实质公平;其次是违法成本过低,即便东窗事发也多以整改了事;最重要的是权力制衡缺失,地方国企与监管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运动员兼任裁判员"的现象难以根除。
破解招投标困局需要构建立体化监管网络。在技术层面,应当强制推行电子招标系统,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在制度层面,需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查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在法律层面,应加大对串标围标的刑事处罚力度。更重要的是打破利益藩篱,建立公共事业特许经营权的动态调整机制,让市场竞争真正成为保障民生福祉的推进器。
公共事业领域容不得半点权力寻租。当每一起招标腐败都在透支政府公信力,当每个"萝卜坑"都在侵蚀市场信心,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推进制度改革,才能守住公共利益的底线。这既是对市场主体负责,更是对亿万民众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