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胡润中国500强遭《财经》杂志质疑:标准模糊、数据存疑

胡润资料图。

2025年2月2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胡润中国500强》榜单再次引发广泛争议。《财经》杂志公众号发表题为“《胡润中国500强》排名不公,可以休矣!”的文章,称该榜单存在两个严重缺陷。

一、上榜门槛矛盾:符合标准的企业缘何落榜?

《财经》杂志称,根据榜单规则,上榜企业需为“中国500强非国有企业”,且估值门槛为265亿元。然而,多家明显符合标准的企业意外落榜:

1. 大连万达商管:2024年中期大连万达净资产超3100亿元,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98亿元,但胡润以“地产市场低迷”为由,将其估值压至不足265亿元,不到净资产的十分之一。

2. 珠海万达商管:获太盟投资600亿元占股60%,估值达1000亿元,却未上榜。

3. 新城控股:A股市值309亿元(2024年11月15日),因母公司未上榜被剔除,规则适用性存疑。

4. 得力集团:营收规模是晨光股份近两倍,但未获同等待遇。

二、非上市公司估值黑箱:人为干预痕迹明显

《财经》杂志称,有些排名混淆视听,典型案例包括:

1. 华为估值争议:按照华为2024年净利润预期800亿元计算,但榜单估值仅6800亿元(PE约8.5倍),显著低于小米(PE为33倍)。

2. 金山办公错位统计:A股市值1330亿元,但被归入母公司金山软件计算,排名骤降至360名,《财经》称,这样会令公众易产生认知偏差。

3. 万向集团估值偏高:动力电池业务估值数百亿,但行业分析认为其新能源布局缺乏竞争力,评估方法成谜。

《财经》杂志称,研究院要想做排名,就大大方方公开其评估方法,尤其是量化指标的排名,相关指标必须做到准确、专业、公允、透明、可复核,才能让相关榜单有公信力,并提醒称,如果打着中国500强的大旗,却不专业、不透明、不公允、难复核地随意做出不公正的排行榜,不如到此为止,别再出来扰乱市场。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