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曝光了以“慈善救助”为名的网络直播间《医助有缘人》。该直播间通过虚构专家身份、伪造权威机构背书、设计连环诱导话术等手段,瞄准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精准诈骗。
自称“李善人”的主播以音频+卡通形象示人,宣称拥有“中国中医第一慈善医生”“中国中药尖端药物研究院院长”等头衔,并声称“免费救助45年,资助7188名贫困儿童,救助36万名患者”。然而,记者调查发现:
中华善缘慈善基金、国家老年慢性病康复中心等发起机构均无民政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记录:国医大师名录中无“李善人”相关信息,且“中国中医药尖端药物研究院”未在国家机构名录中登记。
直播间通过“1元购光盾激光治疗仪”(标价1980元)广告吸引三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宣称“凭手机号即可免费领取”。用户点击后,被引导至企业微信“养生群主”,再通过“剩余名额告急”“打卡领现金”等话术转入私域直播间。主播将慢性病归因于“气血淤堵”,宣称“不打针不吃药,激光治疗仪+参茯金丹即可根治”。
私域直播监管亟需填补漏洞,阻断“伪医学”传播链
当前“神医”直播间依托私域流量闭环(如企业微信、封闭式直播平台)实施欺诈,其隐蔽性使传统监管手段难以追踪。例如,“李善人”通过虚构“高干专供药”参茯金丹、伪造权威机构背书(如“中国中医药尖端药物研究院”)等话术,精准收割中老年群体12。此类行为暴露出两大问题:
资质审核缺位:直播间关联企业(如武汉多福堂)仅具备健康咨询资质,却公然宣传医疗效果,平台未对其宣称的“慈善机构”“国医大师”等标签进行真实性核验;
健康科普需强化权威声量,打破“信息茧房”
“李善人”类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源于中老年患者对慢性病治疗存在认知偏差。伪科学话术渗透:将疾病归因于“气血淤堵”,鼓吹“不打针不吃药”等反智观念,迎合部分患者对现代医疗的抵触心理;正规科普缺位:受骗者多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健康信息,但权威医学科普内容因算法偏好难以触达目标群体。
行业需建立“黑名单”与伦理守则,重塑公信力
健康产业长期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直播电商中被进一步放大。利益驱动失范,部分从业者为流量虚构疗效,如“光盾激光治疗仪”宣称替代药物治疗三高,严重违背医学伦理。行业自律缺失:涉事企业(如多福堂)与第三方营销公司(如螳螂科技)形成灰色产业链,利用中老年情感需求实施精准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