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家扯皮的公司。”一位网友在记者关于《中建一局涉嫌违规失信行为收军队采购禁令》文章后如是评论。本来记者以为这样的评论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没想到的是,随后记者的经历让一个在新闻行业历练多年的资深记者刷新了三观。
3月18日,记者收到一个河北廊坊的王姓男士电话,电话称要合作撤稿,被记者严正拒绝后,又称该事件正在走行政复议程序,为避免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更大影响,要求先把稿件撤下来,并随后发来了撤稿函。
中建一局在《撤稿函》中称:“我司承诺,将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持续完善内部治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期待,基于目前行政复议程序尚未完结的客观事实,为避免公众信息混淆,恳请贵网暂时撤下相关报道。待行政程序终结后,我司将第一时间邀请贵网记者参与整改成果核查。”
面对如此恳切的沟通与请求,我们在收到撤稿函后认为如果确实是在走行政复议程序,可以先把稿件如撤稿函中请求的先暂时撤下。
但令记者万万没想到的事,承诺的话音刚落,记者周一上班试图跟自称王姓的相关负责人联系询问行政复议的相关进展时,记者发现微信已被对方拉黑。
一边郑重其事的成立整改监督委员会,宣称欢迎与认真接受媒体监督,另一边在新闻稿件撤下后旋即拉黑记者微信,这样的“宣传科负责人”能真正心口如一的履行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先锋精神”自我鞭策吗?真的能做到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若干事项秉持“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的原则吗?
鉴于此,在暂时撤下稿件后,我们把原发文章再发一遍,继续督促中建一局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内控整改。
原发文章如下:
暂停资格!收全军供应商采购禁令
暂停处理!一则关于中建一局的公告近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据军队采购网披露,该网近期发布《关于对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暂停处理公告概要》。信息披露称,根据军队供应商管理相关规定,自2025年02月26日起暂停其参加全军物资工程服务采购活动资格。暂停时间2025-02-26,暂停生效范围:全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中建一局第一次违规被处罚,据信用中国官方网站信息,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亦曾于2024年7月收到罚金170万元的罚单。行政处罚决定书﹝穗番﹞应急罚﹝2024﹞3010号显示,其违法行为类型是生产安全事故责任类违法,番禺区应急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对其处人民币壹佰柒拾万元整(170000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屡屡违规被罚凸显该公司内控合规问题风险暴露。这家连续28年位列中国建筑承包商前十强的央企,正经历着信用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
据中国建筑一局集团官网,中建一局总部位于北京,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中建一局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历史缩影。1959年国家建工部(住建部前身)授予中建一局“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称号,这也是中建一局“先锋文化”的由来。1994年中建一局被确定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中国建筑行业率先推行现代企业制度。1995年10月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正式挂牌,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程局”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转变。
战略转型遭遇"断链之痛"
公开资料显示,暂停采购禁令或触发连锁反应:该公司已中标的某卫星发射场导流槽项目被迫终止,直接损失4.7亿元合同额;更严峻的是,其参与的"新一代永备工事技术标准"编制工作被移出军方课题名单。这意味中建一局不仅失去市场准入,更被排除在军事工程技术前沿领域之外。
业内人士指出,供应链危机向上下游蔓延。37家军工级供应商宣布重新评估合作关系,其中为航母基地供应特种钢材的鞍钢军工材料研究院已暂停供货。企业信用评级遭重创,中诚信国际将其中长期信用等级从AAA下调至AA,特别指出"军品业务线存在政策不确定性"。
有消息称,国际军工市场大门也可能徐徐关闭。据悉其承建的某中东国家防空指挥所项目被业主列入观察名单,非洲某陆军训练基地二期工程招标资格遭取消。欧盟防务采购委员会据此启动合规审查,可能触发《国际军工贸易合规公约》中的连带制裁条款。
破局之路在于系统重构
业内人士指出,中建一局事件为企业敲响警钟。某建筑集团首席合规官指出,建立穿透式合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需要将ESG理念融入采购全流程,构建包含供应商信用评估、履约动态监控、黑名单联动等功能的智能风控平台。某央企的实践表明,此类系统可使采购违规率下降73%。
显然,数字化转型成为破局关键。领先企业已开始部署采购区块链系统,实现从招标文件生成到验收付款的全链上存证。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物资进场数据,AI算法自动比对技术参数,有效杜绝了传统人工核验的舞弊风险。
此外,培育诚信文化也是治本之策。据了解,某特级资质建筑企业通过建立员工诚信档案、将合规表现与晋升晋级挂钩,三年内廉洁问题投诉下降91%。这种文化重塑需要管理层率先垂范,将诚信经营理念渗透到每个项目细胞。
业内人士认为,这场信用危机恰似一剂苦口良药,倒逼建筑企业走出"规模为王"的旧思维。当行业监管从"严进宽管"转向"全周期信用管理",唯有构建起技术赋能、制度保障、文化引领的三维信用体系,方能在新竞争格局中赢得未来。中建一局的困境警示我们,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信用革命。(记者 罗雪峰 财经研究 员周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