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九岭锂业深陷技术空心化与客户依赖症 从百亿估值到业绩腰斩

  近期,江西九岭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计划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热议。作为一家锂盐生产企业,其冲刺IPO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然而,从公开披露的招股书与行业分析来看,这家企业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其背后隐藏的诸多风险点正逐渐浮出水面,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中游企业的真实生存状态。

  家族式管理是九岭锂业最显眼的标签之一。公司实际控制人魏冬冬、魏绪春和潘蕊三人分掌总经理、董事长、董事会秘书等核心职位,多名高管也与其存在亲属关系。这种“全家总动员”的管理模式虽然保证了决策效率,但外界普遍担忧其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独立性。

  重要决策几乎全由家族成员主导,不仅容易滋生利益输送,还可能阻碍外部优秀人才的引入。尤其在锂电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若不能建立开放的人才机制,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将大打折扣。

  财务数据的迷雾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安情绪。2019年通过关联方进行的3300万元转贷操作,不仅暴露出资金链管理的粗放,更揭示出企业治理的深层隐患。这种游走于监管边缘的操作手法,让人不禁联想到早年某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先例。

  更引人注目的是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存在诸多疑点,招股书显示,九岭锂业向东鹏新材料(中矿资源全资子公司)销售工业级碳酸锂,2020年销售金额为7739.92万元,而中矿资源年报显示其当年第一大采购商采购金额仅为7306.76万元,两者存在433.16万元的差异。

  2021年,中矿资源前五大采购商中,仅有第二大采购商的采购金额与九岭锂业向东鹏新材料销售15376.83万元的数据相近,但并不完全吻合。这种数据差异使得九岭锂业的销售数据真实性受到了严重质疑,也让投资者对其财务数据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此外,九岭锂业的估值波动也异常剧烈。2021年4月,公司估值约为12亿元—14亿元;7个月后的2021年11月,第四次增资后公司投后估值飙升至100亿元;2022年1月—3月,公司估值在100亿元—125亿元之间波动;2022年7月,公司以15%股份募资7.6亿元,按此计算,市值约为50.7亿元,估值出现大幅“腰斩”。
  而到了2023年2月,公司估值再次飙升至228.7亿元,7个月时间估值翻了3.5倍。这种估值的大幅波动不仅反映了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过度追捧以及公司自身业务的短期爆发,也暴露出公司在资本运作和市场预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投资者对其估值的合理性产生了担忧。


  技术研发的短板正在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致命伤。研发费用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现实,与招股书中标榜的"技术优势"形成鲜明反差。尤其在锂云母提锂这个细分领域,九岭锂业引以为傲的技术路线实际上正面临多重挑战。其持有的锂矿资源品位偏低,提纯成本居高不下,当碳酸锂价格从每吨60万元高位回落时,这种资源劣势被成倍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多来自传统冶炼领域,在锂电材料迭代加速的今天,这样的技术团队能否应对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路线的冲击,答案显然不容乐观。某高校材料实验室负责人透露:"我们曾建议九岭进行技术合作,但对方更倾向于购买现成设备,这种短视行为在行业内并不少见。"

  市场环境的剧变让企业的经营风险急剧攀升。营业收入从59亿元骤降至35亿元的"腰斩"表现,不仅反映出碳酸锂价格波动的影响,更深层次暴露出企业对市场预判的失误。2020年底签订的固定价格长单,本意是锁定利润,却导致企业错失2021年的价格暴涨红利,这种决策失误的背后,是市场分析能力的明显欠缺。

  与此同时,客户集中度飙升到90%以上的畸形结构,将企业置于危险的悬崖边缘。当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纷纷绑定其他供应商时,九岭锂业在供应链中的可替代性愈发凸显。某券商分析师指出:"现在动力电池厂商都在向上游延伸,九岭这样的二线供应商如果不能在技术或成本上形成护城河,被边缘化只是时间问题。"


  募投项目的可行性同样笼罩在阴影之下。31亿元的巨额融资计划中,产能扩张占据主要部分,但在当前行业产能过剩初现端倪的背景下,这种逆周期扩张的战略合理性值得商榷。

  更现实的问题是,项目建设周期与市场需求变化存在天然时滞,当新产能投放时,市场是否还能维持预期需求?历史经验表明,很多传统行业都曾陷入"投产即亏损"的怪圈,如今这个魔咒或许正在向新能源领域蔓延。某产业基金合伙人坦言:"我们现在更关注企业的精细化运营能力,盲目扩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观察,九岭锂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中国锂电产业发展的缩影。在政策红利与资本催熟下,大量企业涌入这个赛道,但潮水退去时,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玩家才能存活。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穿透财务报表的光鲜外表,深入审视企业的技术积淀、管理效能和风险控制能力。那些依赖短期价格波动、忽视长期价值构建的企业,终将在行业洗牌中露出底色。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