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医药近年业绩持续亏损、合规内控频频亮红灯,其核心产品近日又被多地医保部门暂停采购。
近日,西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下称“西藏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未名”)生产的α2b喷雾剂抽检结果为“生物学活性不符合规定”,建议当地医疗机构暂停采购天津未名生产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天津未名为未名医药(002581.SZ)旗下子公司,其生产的人干扰素产品为未名医药的核心产品。
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是一种重组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常用于治疗由病毒引起的皮肤感染如初发性疱疹或HPV感染导致的尖锐湿疣等病症,在抗病毒治疗领域应用广泛。
去年以来,未名医药多次因关联交易及信披问题被监管责罚,而此次核心产品被暂停采购,意味着其来自经营层面的压力倍增的同时,产品质控亦将面临市场拷问。此外,较高的销售费用、业绩亏损,让未名医药的经营压力持续增高。2016年至今,九年时间里未名医药未进行过分红,其股价已破发并跌破10元/股。
核心产品被多地暂停采购
3月26日,西藏医保局官网发布《关于暂停采购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的通知》称,近期药监部门对天津未名生产的α2b喷雾剂进行抽检,检验结果为“生物学活性不符合规定”。按照相关要求,建议该区医疗机构暂停采购天津未名生产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中选企业封存召回,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记者注意到,干扰素省际联盟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暂停采购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的公告》文件中指出,天津未名生产的α2b喷雾剂抽检结果“生物学活性不符合规定”,建议联盟地区医疗机构暂停采购天津未名生产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落款日期为2025年3月10日。据悉,“干扰素省际联盟”是由江西省牵头组织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联盟,成员覆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等29个省、市、自治区。3月12-13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内蒙古自治区医药采购中心亦相继发布公告暂停天津未名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在该地区交易资格。
2023年12月,未名医药曾发布公告称天津未名参加江西省干扰素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该次中标的人干扰素产品在2022年营收约2.29亿元,约占未名医药当年营收总额的64.27%。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未名医药干扰素产品营收达到1.42亿元,营收占比达到67.4%,毛利率为81.01%,是未名医药毛利最高和增长最快的业务。而未名医药干扰素业务收入均由天津未名提供。这意味着,各地相继暂停天津未名生产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未名医药今年经营业绩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若长时间未能恢复采购,也将导致相关库存问题。
近年来,集中采购中超低价药品引发的药品质量担忧问题仍未消散,天津未名的产品却被药监部门直指“生物学活性不符规定”,引发市场关注。
针对“生物学活性不符规定”的原因以及这是否意味着药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一位制药行业从业人士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业内认为的药品质量不过关一般与药品含量过低或过高或者有关物质超限、关键检测项不符合规定有关。如某个仿制药,在投入临床之前需要进行BE(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显示各方面都控制得很好并且质量没有问题,但也会出现BE不过关的情况。而有些药品含量、有关物质或者其他关键检测项结果都很好,但生物活性不通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可能与工艺或储存条件存在问题有关。因此,天津未名产品被指“生物学活性不符规定”并不意味着该产品质量不过关,需具体分析。然而,截至目前,就产品“生物学活性不符规定”问题,未名医药始终未对外进行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在业内流传,《方案》明确提出将“高风险品种审慎纳入集采”“坚持高质标准”和优化竞价规则、价差熔断规则等内容。该《方案》释放出强烈的由“唯低价”向“重质量”转变的集采方向信号,备受市场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提到“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等相关内容。
经营亏损 内控问题亟待重视
除了上述药品质控问题受到质疑外,未名医药的合规内控问题亦频频亮起红灯。
2024年,未名医药就多次因内控和信披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1-2月,未名医药因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资金往来、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2022年度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不准确分别被山东证监局、深交所出具警示函。4月24日,未名医药因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非经营性关联交易和未按规定及时披露重要合同及合同履行的重大进展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和警告,并处31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分别禁入市场5-10年,深交所亦为此下发关注函;8月,未名医药再次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11月,未名医药原高管之女内幕交易未名医药股票被深圳证监局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50万元罚款。
上述处罚多与原实控人“偷卖”上市公司资产事宜有关。2022年8月,未名医药在调取工商备案资料时,发现杭州强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杭州强新”)已入股其子公司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厦门未名”)。2022年5月,未名医药原实控人、董事长潘爱华,伙同时任厦门未名CEO罗德顺,将厦门未名34%的股权通过增资的方式,引入杭州强新,作价近29亿元。实际上,杭州强新未实际向厦门未名进行出资。面对核心资产被“隐秘”转移,未名医药董事会向警方报案,潘爱华等三人先后被警方抓获。
2024年2月19日,未名医药发布公告,经法院审理,公司原实控人潘爱华,犯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但潘爱华等三人均对上述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不服,坚持无罪辩护意见,已提出上诉。时至今日,该二审诉讼仍未开审,潘爱华的律师团队近期在社交平台提出了相关无罪辩护观点。未完结的诉讼纠纷,或仍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着未名医药。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未名股权交易背后是潘爱华与科兴生物(SVA.O)董事长尹卫东围绕中国疫苗龙头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科兴”)的利益博弈。2018年以来,潘爱华与尹卫东作为北京科兴主要股东,在公司发展等问题上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上演了系列实控权争夺的闹剧。彼时,厦门未名直接持有北京科兴26.91%股权。而失去未名医药实控权的潘爱华企图凭借该笔增资交易,让其在厦门未名、北京科兴中拥有话语权,以此来抗衡尹卫东,但最终却让自己身陷囹圄。
未名医药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2019-2023年,未名医药收入分别为5.68亿元、2.77亿元、4.03亿元、3.57亿元、4.3亿元,整体呈下滑态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1.96亿元、2.71亿元、-0.15亿元、-3.32亿元。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未名医药预计亏损9500万元-1.5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未名医药销售费用虽在下滑,但占营收比例并不低,亦一定程度挤压着其盈利空间。其中2020年,未名医药的销售费用达2.86亿元,超过了当年营业收入。2021-2023年,未名医药销售费用分别为3.45亿元、2.92亿元和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4%、-15.31%和-1.43%,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约86%、82%和67%。2024年前三季度,未名医药销售费用达1.91亿元,同比下降10.66%,仍占同期营业收入的61%。
此外,自2016年以来,未名医药就再未进行过分红,至今已有九年。二级市场方面,未名医药借道万昌科技上市时股价曾一度高涨近140元/股,但并购重组通过后其股价便大幅跳水,月跌幅超69%。未名医药作为科兴概念股,2020年农历新年后股价亦创造了4个月翻3倍的涨幅,股价高点接近33元/股。而此后,随着前实控人股权争夺和业绩持续下行,未名医药股价便持续下跌。截至4月3日,未名医药收盘价为9.19元/股。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和政策明确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医保谈判亦不断释放积极信号,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将进一步得到重视。民生证券亦在研报中提到持续看好医药创新主线,医药板块基本面持续向上复苏,医药消费主线也值得关注等内容。而未名医药能否抓住政策的东风,持续改善业绩和企业经营向好发展,我们将持续关注。
记者就产品被暂停采购、业绩及内控问题致函未名医药,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