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浙江华业IPO疑云重重:关联采购溢价或暗藏利益输送隐患

据悉,浙江华业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华业”)历经22个月的漫长等待,终于成功叩开了深交所创业板首发上市的大门。这本应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然而,当拨开表面的繁华,深入挖掘其招股书及相关信息时,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给其未来的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资料显示,浙江华业成立于1994年,主要从事塑料机械配套件行业,主要从事塑料成型设备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塑料成型设备的螺杆、机筒、哥林柱及相关配件,主要应用于注塑机、挤出机等塑料成型设备。

注塑成型设备(又称注塑机)是塑料机械行业的重要分支,是我国塑料机械行业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出口最多的产品之一。注塑成型设备生产的塑料制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3C产品、塑料包装、塑料建材等领域。

深入探究浙江华业的股权结构,不难发现其典型的家族企业特征。夏增富、夏瑜键、沈春燕三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牢牢掌握着公司78.02%的表决权,稳坐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位置。

具体来看,公司董事长夏增富和董事沈春燕是携手相伴的夫妻,而董事兼总经理夏瑜键则是他们的儿子,董事王建立更是与夏瑜键有着紧密的姻亲关系,是夏瑜键配偶的父亲。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在企业发展初期能够保证决策的高效性和执行的一致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就像许多家族企业一样,浙江华业内部出现了“一言堂”的情形。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监督和制衡机制的缺失尤为明显,而这些问题,从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便可见一斑。

先从公司独立董事的聘任情况说起。2020年12月,浙江华业做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决定——聘任何和智担任公司独立董事。然而,要知道彼时的何和智还在浙江华业的主要客户伊之密担任独立董事一职。

按照常理,独立董事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需要站在独立、客观的立场上,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公正、合理的建议,切实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可浙江华业的这一操作,无疑打破了独立董事应有的独立性原则。在这种复杂的关联关系下,公司竟然还未将其与伊之密视同为关联方进行披露,这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公司治理规范性的质疑。

再将目光转向关联交易领域,浙江华业在这方面同样暴露出诸多问题,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在报告期内,公司频繁出现向关联方溢价采购的现象,这一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回溯到2020年,公司在原材料采购市场上,价格分化态势十分显著。以圆钢160 38CrMoAl这一关键品类为例,从关联方金欣贸易采购的价格为5,248.31元/t,而从非关联方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采购的价格却仅为4,816.20元/t。这一价格落差,使得每吨圆钢的采购成本直接增加了432.11元,经过精确核算,差异率高达8.23%。

同样在这一年,针对圆钢135 38CrMoAl的采购,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从金欣贸易采购的价格为5,311.87元/t,而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给出的报价仅为4,813.52元/t,每吨差价达到498.35元,对应的差异率更是飙升至9.38%。

时间来到2021年,这种价格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愈发明显。浙江华业向关联方金欣贸易采购圆钢190 38CrMoAl时,采购价格一路攀升至6,410.80元/t。相比之下,从非关联方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采购的价格仅为5,608.89元/t,两者差价急剧扩大至801.91元/t,差异率更是惊人地达到了12.51%。

在商业交易中,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往往容易引发人们对利益输送的质疑。而当采购溢价超过10%时,这种质疑声就变得更加尖锐。不得不令人质疑浙江华业是否在利用这种溢价采购的方式,将公司的利益输送给关联方,从而损害公司自身以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这一系列现象深刻反映出,浙江华业在关联交易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机制或许并不完善,在对关联交易的监督和制衡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改进。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