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谲云诡的商业江湖中,“假冒央企” 事件似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无情搅乱诸多企业的命运轨迹。华仁药业与国药药材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长篇故事,令人唏嘘不已,引人深度沉思。
事件核心主体简介
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医药健康产业海洋里曾意气风发,背后实际控制人是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它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架构,医药、大健康、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均有涉足,往昔给人稳健发展的印象。
而国药药材股份有限公司,表面以中医药经营为主,作为中国医药集团旗下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参股子公司(持股 25%),看似中规中矩。但2024年5月16日,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官网声明,如重锤般坐实了国药药材某种 “伪央企身份”,揭开其神秘面纱下隐藏的复杂与诡异。
合作起始与危机初现
2020年,华仁药业与国药药材开启医药原料贸易业务合作。起初,华仁药业按合同向合规供应商采购货物,验收付款后供应给国药药材,国药药材签收后按约定账期付款,华仁药业计入收入总额,一切看似有条不紊。
可到 2021年,华仁药业突然改变业务收入确认方式,用 “净额法” 替代 “总额法”,医药原料贸易业务收入计入其他应收款,2020年年报中应收账款调减2.57亿元,其他应收账款相应调增。此后,华仁药业其他应收款一路飙升至14.2亿元,且长期居高不下。
2023年上半年,华仁药业察觉到业务暗藏危机,终止该业务并向国药药材回收款项。然而,国药药材却如失信之人,截至华仁药业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仍未回款。
此时,人们惊觉国药药材财务状况糟糕,资产端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存货合计占总资产比值达90%,负债端被应付账款和预售款项占据大头,其财务状况如摇摇欲坠的危楼。即便双方签订还款协议和增信措施,计划3年内清偿债务,但结合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声明,国药药材问题严重,还款能力堪忧,无疑给华仁药业雪上加霜。
市场质疑与真相迷雾
从华仁药业回函可大致了解其与国药药材贸易模式。市场敏锐察觉,华仁药业或涉嫌融资性贸易。一方面,业务疑似涉及托盘贸易,华仁药业更像单纯为国药药材垫资盈利,对上下游缺乏实际控制力;另一方面,该业务垫资行为严重违背医药行业惯例,行业内贸易垫资业务周期通常短于3个月,且多是年初借年末还模式,而华仁药业国药药材应收账款却长期维持在14亿以上。
尽管华仁药业调整坏账计提比例,但非关联方长期占用巨额资金的事实,加重市场怀疑。不过,我们也不能仅凭这些表象就仓促判定,华仁药业虽面临巨大资金风险,仅 “垫资” 并不足以认定就是融资性贸易,真相仍需更多细节揭开迷雾。
巨额亏损与企业现状
2025年1月24日,华仁药业一则公告震惊资本市场,预计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3.8亿元至- 11.8亿元,巨额亏损源于对国药药材13.478亿元欠款全额计提信用减值损失。
自2010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以来,华仁药业努力在医药行业打拼,产品覆盖输液装备、腹膜透析液、呼吸科与精神麻醉科产品、医疗器械以及大健康产品等领域,还涉足医药流通业务。但经《中国经营报》统计,2010-2023年华仁药业归属净利润累计为11.99亿元,如今国药药材欠款无法追回,相当于上市13年努力成果一朝化为乌有,恰似农夫即将丰收却颗粒无收,令人痛心。
与此同时,国药药材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这个头顶 “国药” 金字招牌的企业,自 2000 年成立便长期无实控人,内部经营乱象丛生。
2025年1月10日,国药集团声明指出,国药药材及其所属企业多次出现法律纠纷,拖欠施工单位甚至农村集体企业款项,且涉嫌侵害国药集团商标权、不正当竞争、虚构股东大会、伪造相关文件等违法行为,国药集团已依法诉讼、报案。
1月21日,记者前往其官网标注的总部,发现办公场所已人去楼空,仅玻璃门上还残留公司名称和标志,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如今却只剩荒芜,国药药材也如人间蒸发,留下诸多谜团。
行业警示与未来思考
华仁药业与国药药材间这场 “垫资” 贸易,迷雾重重,高度疑似融资性贸易。但依据天牧生命科学法律团队观点,具体判定还需更多细节支撑。同时,中国经营报认为欠款将致华仁药业上市 13 年净利润归零,华仁药业却称最终计提金额需审计确定,双方观点分歧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这一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国有企业在开展 “垫资” 贸易、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性贸易时,务必慎之又慎。稍有不慎,就可能像华仁药业一样,多年积累瞬间化为泡影。商业活动中,唯有保持清醒头脑、谨慎行事,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