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进程目前已因财务资料过期而中止。在申报过程中,这家氟化工新材料企业暴露出多项深层问题,涵盖公司治理、问题1 关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问题2 关于核心技术问题3 关于安全生产以及主要资质认证问题4 关于募投项目问题5 关于收入和客户.
问题6 关于采购和供应商问题7 关于产能和产量问题8 关于成本和毛利率问题9 关于货币资金和投资问题10 关于应收款项问题11 关于存货问题12 关于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问题13 关于期间费用问题14 关于其他复杂股权结构、持续下滑的业绩以及部分关键事项背景存疑等,这些都为其上市之路蒙上阴影。
福建德尔,一家专注于氟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其IPO申请在冲刺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踩下了刹车。尽管身披高新技术光环,但招股书披露的细节以及市场分析显示,福建德尔在规范运作和信息透明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复杂性凸显
福建德尔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股东人数众多且分散,共有103名股东,穿透后股东人数更多。尽管招股书认定赖宗明、华祥斌、黄天梁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35.06%的股份,构成共同实际控制人,但这一定义在监管问询中曾被重点关注。
更引人担忧的是,公司内部存在的低价股权激励和亲属入股安排。2022年,公司设立持股平台龙岩翊科,高管等以远低于同期外部投资者的价格获得公司股份,导致巨额股份支付费用。同时,公司三位实际控制人的亲属通过其他平台低价入股,若公司成功上市,这些亲属将获得可观的账面收益,引发市场关于利益输送的质疑。
股权代持和转让背景存疑
在股权变动历史中,招股书披露的股权代持及部分股份转让细节不够清晰,引发了市场对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性和透明度的质疑。特别是关于练健的投资及部分退出,信息披露显得尤为简略。
资料显示,练健曾为实际控制人之一赖宗明代持250万股股份,并在公司递交上市申请前一个月解除代持。招股书未详细说明练健的投资背景、与公司的关系、代持的具体原因以及资金来源等关键信息,这些疑问都增加了市场对公司股权真实性和规范性的担忧。
业务招待费居高不下与康巨建设“壳公司”疑云
除了股权问题,福建德尔的财务和经营细节也受到审视。有分析指出,公司存在业务招待费居高不下的情况,这可能反映出公司在费用控制方面存在不足,或者潜在的其他不当支出。
此外,福建康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背景也受到关注,有市场分析疑似其为“壳公司”。虽然公开信息有限,但如果一家公司被怀疑是壳公司,通常是因为其缺乏实质性业务运营、盈利能力存疑,或存在与关联方之间的异常交易,目的是为了粉饰财务或进行利益输送。
在福建德尔的IPO申报中,关于康巨建设的业务模式、财务状况或与福建德尔及其关联方的交易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公司进行更充分和清晰的披露来打消疑虑。
业绩大幅下滑,高新技术成色受考验
经营业绩方面,福建德尔近年的表现并不乐观。2021年至2023年,公司业绩连续大幅下滑,特别是2023年扣非归母净利润骤降超80%,毛利率也显著下降。业绩的波动性和下滑趋势给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蒙上阴影。
同时,公司的高新技术企业成色也受到市场检验。数据显示,福建德尔的研发费用率连续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这与其声称的“高新技术企业”定位似乎存在矛盾,引发了对其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质疑。
上市募资调整与出资逾期旧疾
面对质疑和市场环境变化,福建德尔的募资计划也进行了大幅调整,从最初计划的30亿元缩减至19.45亿元,募投项目也从7项调整为3项,聚焦核心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初设及融资时曾存在股东出资逾期的情况,虽然公司表示已采取措施规范,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暴露了公司在早期管理上的不规范。
目前,福建德尔的IPO进程因财务资料过期而中止,公司需要补充提交最新的财务数据并对招股书中暴露出的上述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
从公司治理、复杂且存疑的股权结构、持续下滑的业绩到具体的费用和关联方问题,福建德尔的上市之路面临多重挑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重建市场信心,将是决定其未来能否成功跨越资本市场门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