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渤海银行去年资产减值损失96亿 金融投资减值损失增长80%

(图源:渤海银行视频号)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近日,渤海银行发布2024年财报,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微增至250多亿及50多亿。这是该行时隔两年首次实现营收、净利双增,但仍未恢复到上市时的水平。从收入构成看,该行金融投资净收益大幅增长约116%至近60亿元,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驱动力(10.620-0.76-6.68%)。

不过,记者注意到,同期末渤海银行金融投资减值损失增幅逾80%。评级机构出具的报告指出,该行部分投资资产已出现违约,且减值计提对风险的覆盖程度有待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渤海银行纳入阶段三的金融投资余额增长至336亿多元,但计提减值准备余额却下降至约64亿元,减值计提对风险资产的覆盖率跌破20%,缺口超270亿元。

此外,2024年渤海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同比锐减约45%,且由盈转亏、税前亏损逾27亿元。同期末,该行个人消费贷规模“腰斩”、不良率飙升至12%以上。这些都在“拷问”其零售转型的成效。

阶段三金融投资336亿计提减值准备仅64亿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于2005年12月30日成立,2006年2月正式对外营业,2020年7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2020年上市当年,渤海银行营业收入324.92亿元、归母净利润84.4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5%、3.07%;此后三年,该行营收持续下滑,归母净利润则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下滑29.23%和16.81%。

2024年,渤海银行扭转了营收、净利双降的局面,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归母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增长3.44%,但相比上市初期还是有不少差距。

从营收构成来看,报告期内,作为公司收入大头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1.92%至155.42亿元;非利息净收入则增长35.20%至99.39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25.63%至29.74亿元。

同期,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则大幅增长107.76%至69.65亿元。据财报解释,主要是由于交易收益净额较上年增长87.47%至9.41亿元,金融投资净收益较上年增长116.13%至59.72亿元。

(图源:渤海银行财报,下同)(图源:渤海银行财报,下同)

经计算,金融投资净收益对其他非利息净收入的贡献比重约达85%。不过,由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该收益能否持续增长仍具有不确定性。且同期末,渤海银行金融投资减值损失大幅扩大。

据披露,截至2024年末,渤海银行资产减值损失96.60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67.57亿元,下滑0.53%;金融投资减值损失2.70亿元,增幅达87.46%。

此外,联合资信出具的“渤海银行2024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信用评级报告”指出:渤海银行持有一定规模的信托和资产管理计划投资,部分投资资产已出现违约,且减值计提对风险的覆盖程度有待提升,在资本市场违约事件频发的环境下,投资资产面临一定信用风险管理压力。

记者从联合资信发布的渤海银行2020年评级报告中获悉,按照渤海银行的相关会计政策,将违约并被视为信用减值的金融投资划分至金融工具风险第三阶段,并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开展投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据梳理历年评级报告,截至2019年末,渤海银行纳入第三阶段的投资资产余额为32.04亿元,投资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同样为32.04亿元,对风险资产的覆盖率为100%,覆盖程度较好。

上市后,渤海银行纳入阶段三的金融投资余额呈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相应的减值准备覆盖率却趋于下降。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末,渤海银行纳入阶段三的金融投资余额分别为119.63亿元、196.32亿元、249.12亿元,计提减值准备余额分别为49.46亿元、57.62亿元、60.20亿元,减值计提对风险资产的覆盖率分别约41.34%、29.35%、24.17%。

到2023年末,渤海银行纳入阶段三的金融投资余额突破300亿元,达到308.66亿元,计提减值准备余额72.16亿元,减值计提对风险资产的覆盖率下滑至23.38%。

截至2024年末,渤海银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余额(未含应计利息)纳入阶段三的进一步增长至336.28亿元,但计提减值准备余额却下降至64.49亿元,减值计提对风险资产的覆盖率跌破20%,仅19.18%,缺口超270亿元,覆盖程度有待提升。

有行业人士认为,第三阶段减值准备对第三阶段资产余额的覆盖率越高,说明银行对金融投资类资产的风险抵补能力越强,覆盖率越低说明这部分的欠账越多。同样地,三阶段资产金额与三阶段减值准备金额的缺口越小越好。

渤海银行近年阶段三金融投资减值准备覆盖率趋于下降的原因为何?如何看待2024年末覆盖率不足20%且缺口超270亿?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就相关方面,记者向该行发去采访提纲,不过截止发稿未获回复。

零售业务税前亏损27亿 消费贷不良率超12%

2017年,渤海银行制定零售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并将消费金融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同年,该行将个人贷款部改组为消费金融事业部,加快业务创新步伐。

然而,七年时间过去,渤海银行的零售业务不仅收入大幅缩减,且出现了巨额亏损。

数据显示:2024年,渤海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收46.08亿元,较上年的83.84亿元锐减45.04%。同时由盈转亏,2023年税前利润4.72亿元,2024年税前亏损达27.87亿元。

不仅如此,在消费贷规模大幅压缩的同时,该业务的不良率却大幅走高。截至2024年末,渤海银行个人消费类贷款规模375.12亿元,较上年末降幅达50.6%。同期末,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达12.37%,较上年末飙升7.93个百分点。

有分析指出,渤海银行消费贷历史激进扩张埋下风险,叠加经济波动与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高风险资产集中暴露。就其对此是否认同,本报尚未收到回复。

记者注意到,个人投诉成为渤海银行消费投诉的“重灾区”。

据披露,报告期内渤海银行共受理消费投诉22593件,其中个人投诉21743件,对公投诉850件。个人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分别占比41.06%、30.25%,合计71.31%。

此外,联合资信出具的“渤海银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信用评级报告”指出:近年来,受业务结构调整影响,渤海银行贷款规模有所波动;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全口径房地产贷款占比仍相对较高,需关注房地产市场波动及相关政策对资产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渤海银行多次涉及房地产贷款纠纷。

据有关报道,渤海银行9名上市基石投资者中,香港华丽有限公司、荣盛房地产发展(香港)有限公司、深圳市翠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深圳翠林”)、浙江荣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4家公司或其股东深度介入房地产行业。

其中,深圳翠林与恒大地产曾经不仅存在高层人事交叉关系,还存在股权交叉关系。天眼查显示,2022年以来截止今年4月8日,渤海银行及各级分支行作为原告控告恒大地产等主体的案件数达50多起,案由主要是票据纠纷、票据追索权纠纷。

另据财报显示,泛海实业位居渤海银行前十大股东,同样涉及地产业务。2024年1月,泛海控股公告称,渤海银行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将泛海控股及其相关公司诉至法院,案涉金额超20亿元。

此外,2024年3月,泰禾集团公告称,收到相关法院的开庭通知,涉及渤海银行福州分行与泰禾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的金融借款纠纷一案,涉案标的约19.43亿元。

据披露,截至2023年末,渤海银行对泛海实业及其关联方授信净额为84.02亿元。到2024年末,该行对泛海实业及其关联方授信净额大幅收缩,但仍有25.31亿元。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