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阳科技”)是一家尼龙6新材料生产商,3月2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同意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据悉,海阳科技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保荐机构为东兴证券,拟募资6.12亿元。
但海阳科技在上市前夕,被曝出惊天黑幕:2019年至2021年间,其通过虚构贸易背景套取8.07亿元银行贷款,涉嫌触犯《刑法》骗取贷款罪,资金流向至今成谜;而净利润三年腰斩、毛利率断崖式跌至行业谷底的业绩颓势,更与国企改制中千名股东权益争议、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疑云交织,将这家公司推向合规与信披的深渊。
8 亿转贷风波:涉嫌犯罪的财务黑洞
2019 年至 2021 年期间,海阳科技的一系列操作引发轩然大波。该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勾结,虚构贸易背景,精心炮制了 43 笔虚假贷款,从银行套取高达 8.07 亿元的巨额资金。其中,单笔贷款最高达到 5000 万元。这些资金在经过扬州化友化工、泰州宝来建设等空壳公司的 “洗白” 后,又悄然回流。法律界人士明确指出,这种 “虚构合同 + 资金回流” 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刑法》第 175 条的红线,涉嫌骗取贷款罪,一旦罪名成立,相关责任人最高可面临 7 年的刑期。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名义上用于采购原材料的资金,最终却流向了“不明账户”,其真实用途至今仍未向外界披露。面对这一严重问题,上交所高度重视,连续两轮发出问询函,重点直指 “转贷合规性”,并要求保荐机构东兴证券对资金链进行穿透式核查。然而,海阳科技却仅仅以 “行业惯例” 为借口敷衍了事,对于诸如 2020 年化友化工实际采购仅 327 万元,而资金回流却高达其 20 倍这样的核心问题,却避而不谈。
业绩滑坡困境:净利润与毛利率双降
在业绩方面,海阳科技的表现也令人堪忧。从2021 年到 2023 年,公司营收虽然从 39.47 亿元增长至 41.13 亿元,但净利润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从 2.77 亿元锐减至 1.25 亿元,缩水幅度高达 54.87%。与此同时,毛利率也从 15.05% 急剧下滑至 7.83%,仅为同行业均值 14.98% 的一半,在行业中处于垫底位置。
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产品结构低端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公司主营的尼龙6 切片、帘子布深陷激烈的价格战,以 2023 年为例,尼龙 6 丝线的毛利率仅为 3.67%,还不足 2021 年的五分之一。此外,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困扰着海阳科技。目前,公司尼龙 6 切片的产能利用率仅为 78.4%,但却仍计划募资扩产 10 万吨新材料项目,这一举措引发了外界 “画饼充饥” 的质疑。
国资流失谜团:国企改制背后的重重黑幕
追溯到2006 年国企改制时期,海阳科技的前身泰州市帘子布厂就埋下了隐患。在改制过程中,该厂未按照规定履行审计评估程序,直接将 1073 名实际出资人登记为 48 名名义股东。而在 2014 年增资时,部分股权的登记也出现异常,被错误登记为货币出资,疑似存在掩盖 “债转股” 违规操作的情况。
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股东的强烈不满,156 名历史股东对退股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其中 3 人已经提起诉讼。尽管地方政府出具了 “未流失” 的证明,但改制时股权定价的依据却始终是一个谜,泰州市国资委对此也保持沉默,使得真相愈发扑朔迷离。
关联交易乱象:利益输送的嫌疑
在关联交易方面,海阳科技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公司的第五大股东恒申集团(持股7.84%),既是公司的第一大供应商(2023 年采购占比 31.8%),又在 2024 年入主竞争对手恒申新材。而恒申新材与海阳科技的市场份额高度重叠,形成了一种 “自家人打自家人” 的荒诞局面。
进一步分析,关联交易存在三大“罪行”。首先是定价不透明,海阳科技向恒申集团采购己内酰胺的价格波动异常,但公司却拒绝披露具体的定价机制。其次,客户重叠套利问题突出,第二大客户玲珑轮胎同时也是胶料供应商,其双重身份疑似成为利益输送的通道。此外,还存在隐秘交叉持股的情况,客户力伟纺织实控人的配偶持有公司 0.88% 的股权,这使得相关交易的真实性备受质疑。
同时,海阳科技面临的三大致命问题却可能成为其上市路上的“拦路虎”。其一,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前科,8 亿转贷涉及刑事风险,而其整改报告也被指 “避重就轻”。其二,业绩持续性存在严重疑问,净利润暴跌、毛利率垫底,募投项目的效益也被认为是在 “画饼”。其三,公司治理存在失控风险,六名实控人形成的 “松散联盟”,使得决策僵局的隐患深埋。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海阳科技的IPO 结果至关重要。如果其成功上市,可能成为“带病上市” 的典型案例;若未成功,则将释放出监管层对财务造假零容忍、历史污点绝不赦免的强烈信号。
海阳科技的IPO,本质上像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资本豪赌,从 8 亿转贷的黑箱操作,到国资改制的悬案,再到关联交易的迷局以及毛利率的崩盘,每个环节都充斥着 “投机” 与 “侥幸”。对于投资者来说,当一家公司连合规底线都敢于践踏,实控人宁愿分红 4753 万也不愿填补负债窟窿时,这样的企业即便成功上市,也极有可能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又一个 “僵尸标本”,值得投资者们高度警惕。
位置 > 资讯 > 内容
海阳科技IPO:8亿转贷暗藏致命陷阱 国资流失⿊幕浮出⽔⾯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