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有一家产业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的龙头,号称“小阿里”的上市公司,被投资者热捧为网红,它的名字叫国联股份。
就在几天前的4月21日晚间,国联股份发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在这份刚出炉的年报中,国联股份再次惊现因调整会计规则导致公司营收业绩出现大幅减少的一幕。
在这份年报中,国联股份表示:“通过进一步核查,对部分交易按净额法确认,由此公司对 2024 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进行了修正。”
修正后,2024年国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仅535.8亿元,同比增幅5.72%。
有投资者估算,如果按此前的全额法口径计算,2024年国联股份大约实现营收952亿元,同比增幅为8%左右。相比之下,在按净额法确认后,国联股份营业收入再次出现大幅缩水。
此前的2023年,在监管的强大压力下,国联股份2022年营业收入曾经从全额法下的726亿元 “腰斩” 至净额法下的402.69亿元。
其核心原因,正是因为国联股份此前对部分 “代收代付” 类交易错误采用了全额法,由此引发投资者对国联股份营业收入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和“财务造假”的质疑。
但未曾想到的是:2024年,国联股份前三个季度的营业收入居然再次出现类似“修正”。难道,国联股份的营收至今还需要 继续“挤水份”,对此前被质疑的“收入虚增”持续 “补课”吗?
在市场的强烈质疑和忧虑之下,年报公布后的4月22日,国联股份股价出现大幅跳空低开,至下午收盘前,股价已在跌停板。国联股份的股民,再次狠狠挨了一刀。
有投资者由此惊呼:难道两年前经历的那个因调整会计规则导致国联股份营收大降、股价暴跌的 “狼来了”噩梦又要上演了?
话说在2023年4月和5月,国联股份接连发布会计差错和业绩更正公告,由于调整会计规则,从全额法调整为净额法,公司2020-2022年这三年的营业收入出现明显减少。
尤其是2022年的营收,在国联股份调整会计规则后,由此前业绩预告中的726.5亿元以上更正为402.69亿。
堂堂一家营收大几百亿的上市公司,一个突发的会计规则更正调整,320多亿的收入就这样没了。这家公司的财报还值得信任么?这是有多任性?
市场懵逼,投资者懵逼。随之而来的,是对国联股份可能“虚增收入”、“财务造假”的各种质疑和声讨。
很快,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和《警示函》也来了:由于国联股份多期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准确,决定对国联股份立案调查。
此外,国联股份及公司董事长刘泉、总经理钱晓钧、财务总监田涛等高管均被下发警示函,并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更可怜的是国联股份的投资人,一下子天塌了。
继续说回业绩。国联股份为何对营业收入如此看重?投资者又为何质疑其营业收入可能存在“虚增”之嫌?
在分析人士看来:
其中重要原因,可能与国联股份长期的“资金饥渴”和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有关。因为银行在对外贷款或授信时,最看重的指标正是企业的营业收入。
因此,国联股份此前长期采用错误的“总额法"全额计入流水,以尽可能增大营业收入。只是迫于监管的强大压力,才不得不调整为更为准确的“净额法”。
从这个角度看,对国联股份而言,从“全额法”到“净额法”的调整过程,可能就相当于一个对营业收入“挤水分”的过程。
然而,在分析人士看来:近年来,随着国联股份规模的增长,其对资金的依赖并未减轻,反而加重了。
从财报数据看,过去13个季度,国联股份预付款逐季走高,特别是2025年一季度和2024年四季度增幅尤为明显。而同期,国联股份应收账款却在膨胀,直接后果就是现金流不断恶化。
但同时,财报数据显示,国联股份从2023年的 “净融资8.42 亿元” 转为2024年“净偿还9.56 亿元”,这表明公司融资能力并不容乐观。
而同时,国联股份在手货币资金则从70亿元缩水至57亿元。这其中,还有25亿因诉讼冻结,实际可用资金仅为32亿元,公司短期偿债压力也开始凸显。
在此情况下,投资机构也在加速撤离国联股份。公开信息显示,2024 年招商安华债券基金、广发基金等机构减持,北向资金净卖出 254 万元,资本市场对国联股份财务透明度的信心已出现动摇。
对投资者而言,这次年报,最大的好消息或许只剩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然而,这离国联股份“安全着陆”的距离尚远。
自2023年12月26日,国联股份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至今,调查时间已经整整持续了16个月。分析人士人为:
该案的最终结果大概率将在今年上半年落地出炉,这意味着国联股份结案时间大限将至。如果国联股份最终被认定 “财务造假”,其仍然存在退市风险。
同时,由于该案已久拖未决,结案时间晚于市场预期,导致国联股份无法通过直接融资化解现金流困境,对化解公司资金链困局相当不利。
国联股份结案靴子何时落地?结果如何?孤山资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