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泰康人寿加速撤分支:遭遇退保、合规和业绩“三重”围城

2025年,泰康人寿加速撤分支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截至4月20日,泰康人寿今年已获3批撤销全国15个省市的60家分支机构,涵盖河南、湖北、辽宁、广西、天津、黑龙江、湖南、江西、江苏、安徽、山东、福建、重庆、广东、新疆的支公司及营销服务部。与此同时,退保问题频繁发生,退保金额居高不下。

这场传统保险巨头的自我革新,揭示了传统寿险业在数字化转型与严格监管下的普遍困境。

业绩波动进行时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泰康人寿在2025年获批撤销的60家分支机构中,包括1家中心支公司、7家支公司和24家营销服务部。

这一关停风波揭示了泰康人寿战略收缩的深层逻辑。

2021年至2024年,泰康人寿净利润增速从40.07%降至6.54%,净利润具体表现为:22021年257.96亿元(+40.07%)、2022年118.93亿元(-53.90%)、2023年137.08亿元(+15.26%)、2024年146.05亿元(+6.54%),增长动力将近枯竭。

2022年,销售端的投诉量激增,亿元保费投诉率居高不下,退保率攀升至2.66%,电话销售渠道成为重灾区。

根据黑猫投诉 平台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泰康人寿投诉量达14213条(可能包含累计投诉),涉及强制投保、虚假宣传等。

根据wind数据,在2024年退保金额TOP10的产品中,涉及泰康人寿的三款产品为:泰康赢家人生终身寿险(投资连接型)、泰康鑫账户(至尊版)终身寿险(万能型)、泰康附加财富赢家定期寿险(万能型),退保金额分别是51.16亿元、34.11亿元、25.82亿元。三款产品的退保金额超过百亿,其中“赢家人生终身寿险”退保率为19.53%。常规投资收益率也低于行业均值,明显拖累了利润。

创始人陈东升亲自掌舵推动养老转型,但剥离健康险业务导致的收入缺口填补略显吃力。泰康养老持续亏损,2024年康养业务的毛利率仅为9.7%。

退保顽疾

如果说机构撤并是主动瘦身,那么2024年全年111.09亿元的退保洪流则暴露了泰康产品战略的不足。

前文已经说过,根据2024年四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泰康人寿旗下的三款产品——赢家人生终身寿险(51.16亿)、鑫账户终身寿险(34.11亿)及附加财富赢家定期寿险(25.82亿),合计退保金额达111.09亿元,远超中国人寿(38.72亿)、平安人寿(29.85亿)等头部险企。

横向对比,头部险企退保金额TOP3产品年度累计退保规模普遍在40亿元以内,而泰康退保金额高达111亿。

可以说,退保高企一般源于产品条款与客户需求脱节、销售误导等问题。以赢家人生终身寿险为例,2023年的新增保费萎缩至0.79亿元,而退保金额飙升至33.47亿元,形成了“退保额是新增保费的42倍”的不良循环。

在收缩与退保的双重压力下,泰康的合规问题压力不小。

监管数据显示,2025年,其分支机构因“虚构限时加息”“诱导老人购买理财”等违规操作,涉及5家分支机构,主要违规行为包括“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业务资料”等。

其中,重庆分公司因“承诺保本理财”被罚款125万元,揭露了销售团队“变形记”的冰山一角;江西萍乡中心支公司因销售误导被罚14万元;青海城西营销服务部因擅自变更营业场所被罚2万元;新疆分公司因高管无证任职被罚6万元。

代理大军向何处去

面对三重围困,泰康的转型计划已经悄然启动。

3月宣布投入50亿元升级“泰生活”APP,4月启动北京燕园养老社区的扩建,试图通过“保险+医养”生态寻求突破。

然而,现实远比蓝图残酷——河南某撤销网点的老客户因“找不到人服务”而退保,代理人离职率堪忧。

这一现象背后,是代理人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据银保监会2023年抽样数据,面对客户关于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健康险条款等专业咨询时,仅少数代理人能准确解答。

同时,高学历、高产能代理人屡屡流失,核心人才向友邦、大都会等外资公司转移,HWP团队扩张势头迅猛;再加上首年佣金占比偏高的薪酬体系,迫使代理人追逐短期高收益产品。

当线下网点的人力成本激增、优质代理人流失加剧,这场“壮士断腕”的瘦身行动,已成为关乎数千万客户未来的生死突围。

线下网点需从“保费收割机”转型为“康养体验站”,800万代理人要从“销售机器”进化为“财富医生”。

然而,泰生活APP的月活用户仅是代理人数的1.2倍,线上服务与线下场景严重割裂。

更大的悖论在于战略节奏——既要收缩低效网点以止血,又要烧钱建设养老社区以造血;既要压降销售成本,又需高投入打造专业团队。

2024年,泰康康养业务的毛利率仅为9.7%,泰康养老社区入住率超200人,但全国布局需高额前期投入,且低利率环境下投资收益承压,导致短期盈利困难。

行业寒冬下的沉疴

泰康的“瘦身计划”并非孤例。据统计,2023年六大寿险公司代理人规模合计166万人,同比下降19%,创近十年新低。

在利率下行、监管趋严和客户需求升级的三重挤压下,传统寿险业正经历“至暗时刻”。

泰康的突围路径清晰而残酷:果断关闭低效网点、缩短理赔时效。

然而,转型征途布满荆棘——存量客户老龄化加剧,需求与新产品供给存在断层;代理人转型阵痛显性化,高产能人才留存率堪忧。

2024年初,泰康推出“健康财富规划师”(HWP)职业,要求代理人兼具保险顾问、全科医生和理财专家素养,推动销售从“产品推销”转向“需求定制”。目前,HWP团队已超1.5万人,客户覆盖中高净值人群。

与此同时,逐步退出短期健康险业务,转向年金险等养老属性产品。同时,将资金投向抗周期的医养不动产,以稳定长期收益,缓解利率下行压力。

针对频繁的销售误导和退保争议,泰康也正在通过内部培训、制度优化和数字化工具,从而规范销售行为,降低投诉率。

泰康人寿这场突围战,不仅折射出传统寿险巨头在利率下行、人口红利消退时代的集体迷茫,更暴露出行业本质的困境——当“保险姓保”与“理财化生存”激烈碰撞,传统寿险的“理财化生存”终将在监管围城与市场倒逼中走向终结。

泰康的迷茫或许只是开始,但真正的胜者,必将在废墟上重建“长期主义”的护城河。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