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毛利率持续下滑、净利润接近腰斩、流动性压力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新芯股份将上市融资作为化解企业资金压力的救命稻草,拟募资金额高达48亿元。然而,在IPO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新芯股份却存在IPO前夕突击分红、多家保荐机构关联方、高管突击入股以及财务总监突遭变更等诸多问题。诸多挑战与困境之下,新芯股份的科创板闯关之路恐怕并不容易。
资金短缺严重仍突击分红
4月25日,上交所官网显示,武汉新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芯股份”)科创板IPO对外披露了首轮审核问询函。本次上市,新芯股份拟募集资金约48亿元。在首轮审核问询函中,上交所集中问询了新芯股份控制权、独立性、关联交易、毛利率及业绩波动等问题。从去年9月30日受理,一个月后交易所发出问询,到目前只有半年时间,新芯集成的上市进度算是比较快的。
公开资料显示,新芯股份成立于2006年,聚焦于特色存储、数模混合和三维集成等业务领域,可提供基于多种技术节点、不同工艺平台的各类半导体产品晶圆代工。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前三季度,新芯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1.38亿元、35.07亿元、38.15亿元和31.4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9亿元、7.17亿元、3.94亿元和1.38亿元。同期,公司实现毛利率分别为32.11%、36.51%、22.69%和19.63%。
不难看出,报告期内新芯股份营业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其毛利率水平却处于明显的下行趋势,以至于公司净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2023年度,新芯股份净利润降幅接近“腰斩”的水平。而从2024年前三季度来看,公司毛利率水平已经处于下滑趋势,短期业绩压力依然不小。
事实上,新芯股份所从事的晶圆代工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巨大,每年所产生巨额的折旧和摊销就成为公司利润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9月末,新芯股份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达94.23亿元,在建工程账面价值高达42.61亿元,固定资产以及在建工程总额所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接近70%。
本次IPO,新芯股份拟募集资金高达48亿元,主要投向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三期项目、特色技术迭代及研发配套项目。其中,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三期项目总投资金额高达280亿元。显然,即便新芯股份本次IPO融资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公司未来的资金压力仍不容小觑。与此同时,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新芯股份的固定资产规模又将大幅增加,这势必会对公司孱弱的盈利能力进一步造成冲击。
由于持续的固定资产投入,新芯股份所面临到的流动性压力日趋严重。截止2023年年末,新芯股份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0.84倍、0.61倍,二者均大幅低于安全值范围,公司短期偿债风险极大。

有意思的是,就在公司净利润下滑且面临到严重的流动性压力的情形下,新芯股份仍在IPO前夕进行了一笔大额现金分红。据招股书披露,2023年年度,新芯股份共实现净利润3.94亿元,却进行了5亿元的现金分红,这也是公司短期偿债压力持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2024年2月,新芯股份通过引入外部股东的募集到部分资金,流动性资金压力才得到一定缓解,但这又引来外界对其外部股东“突击入股”的质疑。
上交所问询谁是实控人
公开资料显示,新芯股份成立于2006年,最初由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设立,早期业务以代工NOR Flash存储芯片为主。2016年,新芯股份成为长江存储旗下子公司。2023年1月,新芯有限第一次增资,注册资本增加至57.8亿元,新增注册资本由原股东长江存储认缴。
2023年4月,长江存储将其持有的新芯有限100%股权以零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控股股东长控集团。至此,新芯股份与长江存储成为同属于长控集团的“兄弟公司”。截止招股书签署日,长控集团对新芯股份的持股比例为68.19%,为公司控股股东,而长控集团不存在实际控制人,因此新芯股份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但是,上交所在问询函中指出,新芯股份2006 年由湖北科投全资设立,至 2016 年一直是湖北科投的全资子公司,湖北科投的实际控制人是东湖高新(8.640, -0.15, -1.71%)区管委会。新芯股份股改方案、增资扩股方案、国有股权标识、员工跟投等与国资管理相关事项均由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做出审查、批复或确认。上交所要求新芯股份说明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是否实际控制公司,同时要求结合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控制的企业情况,说明是否存在通过无实控人认定规避同业竞争。

2024年2月,新芯股份完成了第二次增资,并引入光创芯智、光谷半导体、武汉芯盛、武创星辉等外部股东,注册资本从57.82亿元提升至84.79亿元。一个月之后,新芯股份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
2024年8月25日,新芯股份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科创板上市的议案,这距离上述30家新股东入股仅仅半年时间。至此,新芯股份将上市融资正式提上日程。

根据证监会于2021年2月所发布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证监会将持续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股东监管,主要针对股权代持、突击入股、“影子股东”等违规行为。其中,在突击入股行为监管方面,《指引》要求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新股东锁定股份36个月,并要求中介机构全面披露和核查新股东相关情况。由此不难看出,上述30家股东的注资时间在新芯股份决定IPO前12个月内,已经构成事实上的“突击入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30名突击入股的股东中,不少属于新芯股份本次IPO所涉及承销中介机构中的关系户。资料显示,新芯股份本次IPO的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和华源证券,主承销商方面还增加了一位联系主承销商中信证券。而据招股书披露,上述三家券商的相关关联方或子公司均涉及到突击入股新芯股份的情形。

其中,新增股东国鑫创投与主承销商国泰君安同受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控制,其直接持有新芯股份0.37%股份;新增股东武汉芯盛持股比例高达3.52%,其执行事务合伙人武汉芯海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受武汉金控间接控制,武汉金控同时间接持有华源证券50%的股份,为华源证券的间接控股股东;新增股东中证投资是中信证券的全资子公司,其持有新芯股份0.53%的股份。

财务总监突遭免职
事实上,除了上述三家关系户涉嫌突击入股之外,新芯股份还存在董监高上市前突然变更并突击入股的情形,尤其是其原财务总监刘宗华上任不到两年便意外被免职的问题更是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
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7月,新芯股份批准孙鹏担任公司总经理,刘宗华出任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2024年3月,新芯股份完成股改,并任命周俊为公司副总经理, 汤海燕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其中,董事会秘书为优化公司治理增设职位。

2024年5月,也就是距离上市高管变更仅仅过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新芯股份便任命董秘汤海燕为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原财务总监刘宗华被免职,仍在公司财务处任职,但其被免职的原因却并未提及。如此一来,上任不足2个月的董秘汤海燕便一人身兼新芯股份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以及董事会秘书三个要职,可谓是位高权重。
招股书显示,汤海燕出生于1970年,大学本科学历。在入职新芯股份之前,其曾历任湖北科投产业投资部长、光谷产投董事长、湖北科投总经理助理等职位,并没有没有大型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担任财务总监或董秘的经验。
从回复函看,湖北科投是新芯股份的主要股东,汤海燕能出任副总经理兼董秘或许与此有关。但招股书及回复函对汤海燕的提名机构和任职原因均没有予以公开说明。
从薪酬待遇来看,新芯股份给与汤海燕的个人报酬非常慷慨。据招股书披露,汤海燕自2023年11月起开始在新芯股份任职,其2023年11月-12月两个月领取的薪酬为22万元。此外,汤海燕还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武汉能芯成为新芯股份的股东,间接持有新芯股份0.023%股份。

众所周知的是,财务总监在拟IPO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负责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透明和合规,还需要在IPO过程中协调各方资源,以确保企业顺利上市。因此,一般来说,在企业IPO过程中如果不是出现特殊情况,一般不会更换财务总监。而一旦发生财务总监突发离职的情形,总会引发外界的一些质疑和担忧。
种种迹象显示,新芯股份原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刘宗华似乎并不被着急上市的新芯股份所看好,所以在公司正式IPO之前被撤换。然而,新任财务总监兼任董秘的汤海燕似乎也明显缺乏IPO的实战经验,新芯股份对其专业背景也语焉不详。在公司面临到净利润腰斩、毛利率持续下滑、流动性压力凸显等诸多困境的背景下,突击入职的汤海燕能否堪当大任带领新芯股份闯关科创板?答案可能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