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芸豆分”借贷利率1460%:软暴力催收 平台工作人员都劝退

近期,安徽李先生的儿子在网上借了一笔小钱,险些给家人们招惹上大麻烦。

李先生是安徽潜山的一位农民,直到收到一条带有威胁的信息,他才知道生活在南京的儿子闯了祸。原来,儿子李飞(化名)不久前急需用钱,却又担心通过正规渠道借款会影响个人征信,便想到了网贷机构。

图片

求助人李先生

在手机应用商店,发现一款风评很好的借款平台APP,叫芸豆分,结果下载之后,没有额度也没有利息,他把身份证和银行卡号输进去之后,直接强行下款3000,十天之后,还本金3000,利息是1200。

图片

按照芸豆分的规则计算,借款3000元,10天1200元利息的年利率达到了惊人的1460%!然而当10天期限已到,芸豆分却提示李飞还款失败,在此之后,每天的利息都会增加1500元。当李先生与零距离记者联系时,显示的还款金额已接近3万元。

图片
江苏永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国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指出,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所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就是俗称的LPR,现在LPR一年大约是3%左右,4倍也就是12%左右,如果超过12%的利息,那就属于法律不受保护的范围,可以不用支付。

图片

为此,李先生也尝试与芸豆分APP沟通,但却得到了带有威胁性的答复,对方称要“爆通讯录”,“一天几百个电话”!

所谓的爆通讯录,一般情况下催收方会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被催收人手机通讯录中储存的号码,接下来,通过各种威胁电话,频繁骚扰被催收人的亲人、朋友,实际上是软暴力催收的一种方式。

图片

江苏永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国皓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如果有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也可能受到公安机关罚款或者拘留的处罚。爆通讯录的行为,属于明确的侵权,并且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

图片

零距离记者从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芸豆分APP属于上海醉梦者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经查询,该公司并不具备金融许可,在APP页面中,也没有任何关于额度与利率的提示。随后,记者以借款者的身份,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反而开始了“劝退”。

上海醉梦者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我建议不要借,那个利率挺高的。有很多人打电话过来,因为利率很高就有纠纷。

图片

通过网络搜索可以看到,正如工作人员所言,不少人在使用芸豆分APP借款后,都有类似的遭遇。在零距离记者的劝说下,李先生报了警。最终,公安机关介入后,相关情况得到了妥善解决。

李先生家发生的案例也足以作为提醒,有类似借贷需求的,务必走正规渠道。

图片

如今,信用消费已经非常普及,但时常有人被坑。事实上,如果真的急用钱,有各种各样正规的金融机构可以借款,为何有人舍近求远,选择风险极高的网贷平台?

力哥(化名)

金融信息的获取基本上都是从一些短视频来的。最后只能向家里要,去跟家里撒谎。

大卫(化名)

通过网上看,就是说用花呗或信用卡会影响征信。而且点开网站,铺天盖地都是渠道,确实非常方便,钱也很快到账。

阿虎(化名)

我也算是网贷的受害人,有个朋友告诉我花呗、信用卡那些会影响征信,网贷就不太会影响征信。但是最离谱的是,朋友跑出国了,网贷的联系人却填了我。天天给我打电话,发短信,就只能报警。

从零距离记者的采访来看,除了因缺乏金融知识被诱导外,还有不少借款人受到了短视频的影响,这才选择了来路不明的网贷。记者随后在短视频平台中搜索“借款征信”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有关花呗的内容,不少视频都称使用花呗会影响征信。

图片

对此,零距离记者首先陪同一名使用过花呗的朋友,前往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中国人民银行信用报告查询点,打印了一份个人信用报告,并将其交给了现场工作人员查看。工作人员告知并没有逾期记录,账户状态都很正常。

图片

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南京主城区的10家银行网点,银行工作人员也指出,按时还款,不逾期的情况下,并不会影响征信。花呗也只是借贷平台之一,但不要乱借,谨防给自己带来过大压力。

图片

业内人士介绍,按照国家征信管理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信贷信息进行上报,也就是说,只要使用正规平台借款,都会产生信用记录。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 王蓬博 


能够上征信的金融机构,实际上更值得信赖。机构会根据国家监管规定,有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措施。有时候有征信记录,也便于去做房贷车贷等更高额度的贷款。

图片

既然如此,网络平台上为何还会频频出现正规平台借款影响征信的短视频?零距离记者发现,在视频的发布者中,不乏有小贷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了解情况,记者以借款为由,走访了这类机构。

图片

某小贷机构经理

如果大家都去银行贷款,或者用花呗分期,谁来找我们借钱啊?也是给自己引流。

传播谣言的视频反倒成了个别机构引流的手段,着实令人震惊。江苏警官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马勇表示,别有用心之人实际上是利用了大家更加关注负面消息的心理特点,给目标人群种下怀疑的种子,进而导致他们一步步落入网贷圈套。

图片

江苏警官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马勇

人的心理是有负面关注倾向的。比如两个消息中我会更关注负面的消息。负面信息非常快进入大脑,我觉得这个信息有助于解决问题,就信了。

图片

专家建议,有借款需求的人首先应掌握相应的金融知识,正确认识征信,合理规划自己的经济状况,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警惕急于求成和盲目自信,避开非正规网贷机构设下的重重陷阱。

图片

江苏警官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马勇


要有成长思维,我现在有借贷的需求,就去了解金融的基础知识,金融行业的基本信息。后面在甄别信息时,就有更理性的决策能力。

图片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