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91万元养生骗局:罚款1万退4万 消费者的血汗钱谁来守护?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养生行业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奔在市场的赛道上。然而,当这匹野马冲破了道德与法律的缰绳,消费者便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重庆的胡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在美容美发店掉进一个“天价养生”的深坑。短短五个月,她被诱导消费91万元,结果不仅没见到所谓的“清血排毒”“消除结节”等神奇效果,反而背了一身债,最后被迫卖房还贷。

更讽刺的是,市场监管部门认定商家虚假宣传后,仅罚款1万元,而商家至今只愿退还4万元。

“养生”变“养债”

胡女士的遭遇,堪称“精准收割”的典型案例。起初,她只是被健身教练推荐到这家永琪美容美发店做美容,却在店员层层话术下,一步步沦陷:5万元办卡,随后又被推销“肠道清理”“肾脏保养”等玄乎其玄的项目。店员不断洗脑,她不断刷卡,甚至一个项目还没做完,就被忽悠预付下一个。最终,91万元像流水一样砸进去,换来的只有一张张网贷账单和信用卡欠条。

经胡女士举报后,监管部门调查认定,涉事商家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可罚款1万元的处罚,对比商家收割的91万,简直像在挠痒痒。

更离谱的是,商家仅同意退还“未做项目的金额”4万元。可胡女士的诉求很明确:退80%(约70万),因为那些所谓的“养生项目”,根本就是一场骗局。

罚款1万,是在鼓励违法吗?

这起事件暴露了两个赤裸裸的现实:

1、违法成本太低。商家虚假宣传获利91万,罚款仅1万。这种“罚酒三杯”式的惩戒,无异于变相纵容。

2、消费者维权太难。胡女士耗费一年时间举报,结果仍是“自认倒霉”。若非迫于债务压力卖房,这场骗局甚至不会浮出水面。

法律明文规定,虚假宣传可“退一罚三”,但现实中,消费者往往陷入举证难、周期长、执行难的困境。而商家呢?换个马甲继续忽悠下一个“胡女士”。

谁来为消费者的冲动买单?

胡女士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背后也有值得反思之处:为什么她会一次次刷卡,甚至不惜借贷消费?除了商家的话术陷阱,对健康的焦虑、对“速效养生”的盲目信任,同样是推手。而美容行业的乱象,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把“养生”包装成“救命稻草”,把消费者变成“提款机”。

罚款1万不痛不痒,这样的处罚力度,如何震慑行业乱象?如果每次违法都能“低成本过关”,黑心商家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据业内人士透露,正规的美容院盈利的非常少,或者说都赚不到太多钱。美容院基本都是靠项目赚钱,但这些项目很多都是擦边的。

此外,清扬君注意到,涉事的永琪美容美发店招上标示的是上海永琪连锁。后者官网介绍称,集团创立于1999年,是专业的美容美发连锁性机构。永琪秉持以客户为本,坚持品质服务与专业技术,时刻将社会责任牢记于心,以创新为驱动力,积极推动行业的正向发展。坚守诚信经营,坚持技术创新是永琪的重要经营理念。

针对永琪美容美和上海永琪连锁的关系等事宜,清扬君尝试通过邮件联系上海永琪连锁,但但截止发稿,未收到答复。

监管部门虽认定商家违法,却只开出1万元罚单;面对商家“退4万了事”的敷衍,也是束手无策——协调权不等于强制力,这样的处理结果,对商家而言不过是隔靴搔痒。

胡女士计划走法律途径维权,这是她的权利,但过程注定漫长。而更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更多人掉进同样的坑?

91万买来的不是健康,而是一记沉重的教训。但愿这样的教训,能换来监管的雷霆行动,而不是下一个受害者的血泪故事。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