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内容

微众银行"内忧外患":大股东减持、合规失守、罚单纷至沓来

作为民营银行的“一哥”,微众银行曾经凭借腾讯的流量扶持和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风光无限。然而,近期一系列负面消息却让这家明星银行陷入困境,业绩增长失速、不良贷款率攀升、合规问题频出以及用户信任危机,正成为微众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

1

业绩承压,增长失速

根据微众银行发布的2024年财报,其营收为381.28亿元,较2023年的393.61亿元下降3.1%,首次出现年度营收下滑。净利润虽有微增,达到109.03亿元,同比增长0.81%,但增速与2023年的21.01%相比,大幅放缓。

深入分析营收下滑原因,贷款规模增长放缓是关键因素之一。2024年,微众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359.76亿元,同比增长5.18%,远低于2023年的23.00%和2022年的28.04% 。贷款规模增长停滞直接限制了利息收入增长,2024年利息收入为407.19亿元,较2023年仅增长2.43%,利息净收入微增0.12%至301.98亿元。

此外,流量红利消退也对微众银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拳头产品微粒贷高度依赖微信、QQ导流,但随着短视频平台崛起和互联网渗透率见顶,腾讯系产品流量池扩充停滞,导流能力减弱。2024年微众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仅增长2500万人,远低于前几年。

大股东腾讯的减持行为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上半年,腾讯减持微众银行8454万股,持股比例从32.73%降至30%,这意味着微众银行失去部分流量和资源支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经营压力倍增。

2

业务结构失衡,不良贷款率攀升

微众银行的业务结构失衡问题突出。2024年个人贷款中消费贷款占比高达93.6%,经营贷款仅占6.4%。消费贷款虽金额小、期限短,但风险高,借款人收入不稳定时易出现还款困难,增加违约风险,可能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同时,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2015 - 2024年,不良贷款率从0.12%攀升至1.44%,尽管近三年略有下降,但整体仍在高位,且高于部分同行,如2024年苏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8%,梅州客商银行仅为0.97%。

客户结构不合理是不良贷款率高的主要原因。2024年,微粒贷约82%的客户为非白领从业人员,约85%的客户为大专或以下学历,约18%的客户为“首贷户”,这类下沉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波动时易违约。

3

合规问题频发,信任危机加剧

2024年9月,微众银行因五项违规行为被央行深圳分行处以1387万元罚款,五名高管被连带处罚,涉及零售存款部、合规部等关键部门。此次处罚暴露出微众银行在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等基础合规环节存在重大疏漏,内控机制严重不足。

事实上,这并非微众银行首次受罚。2022年和2023年,微众银行就因租金贷贷后管理不到位、汽车贷款业务违规等问题多次被处罚。频繁的合规问题严重损害了微众银行的市场信誉和品牌形象。

大量消费者投诉也让微众银行深陷信任危机。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与微众银行(微粒贷)相关的投诉高达47122条,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电话骚扰、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借款人反映催收人员频繁电话轰炸、言语威胁,严重干扰日常生活和工作。这些不当催收手段加剧了用户对微众银行的信任危机,也暴露了其在隐私保护和催收管理上的漏洞。

此外,微粒贷还面临品牌保护难题。市场上假冒“微粒贷”的侵权现象屡禁不止,违法分子通过假冒注册商标、制作虚假APP等手段实施诈骗,威胁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尽管微众银行持续打击,但由于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用户仍易上当受骗。

4

未来何去何从?

从业绩增长失速到业务结构失衡,从不良贷款率攀升到合规与内控危机爆发,微众银行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化解诸多危机,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成为摆在微众银行面前的紧迫任务。

微众银行需要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消费贷款的过度依赖,加大对经营贷款等业务的拓展力度,提高资产质量。其次,要加强风险管理,尤其是客户信用评估和贷后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同时,必须强化合规建设,完善内控机制,避免再次出现合规问题,重塑市场信誉。

面对用户信任危机,微众银行需要改进催收方式,加强隐私保护,建立更加完善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用户问题,重新赢得用户信任。在品牌保护方面,也需要加大打击假冒侵权行为的力度,与相关部门和合作伙伴密切配合,保障用户的信息和财产安全。

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微众银行曾经的优势正逐渐减弱。未来,微众银行若想继续坐稳民营银行“一哥”的宝座,必须正视当前面临的问题,积极变革创新,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否则,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将岌岌可危,甚至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