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大瓷砖、大建材、大家居”战略引领行业的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918.SZ),如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继2021年净利润下滑44%、2022年暴跌221%后,2024年公司业绩再遭重创:全年营收46.31亿元,同比下滑22%;归属净利润1.25亿元,同比腰斩53%。净利润率跌至2.7%,创上市以来新低(除2022年特殊亏损外),毛利率亦降至27.32%,为上市次低。这家陶瓷行业头部品牌,正被产能过剩、坏账暗雷、现金流枯竭三重困境拖入深渊。
行业寒冬: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双重绞杀
蒙娜丽莎的困境,是陶瓷行业寒冬的缩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陶瓷砖产量59.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18%,产能利用率不足50%,属于“严重过剩”级别。全国陶瓷砖年产能高达122亿平方米,但实际产量仅60亿平方米左右,生产线频繁开停、生产周期缩短,部分产区甚至出现“年初晚开窑、年末早停窑”的极端现象。
需求萎缩下,价格战愈演愈烈。广东陶瓷协会统计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全国陶瓷砖产量75.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8%;卫生陶瓷产量1.39亿件,降幅1.2%。但企业经营数据却惨不忍睹:前11个月,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871亿元,同比暴跌12.8%;利润总额138.2亿元,降幅达26.2%。行业头部品牌蒙娜丽莎亦难独善其身,其2024年产量约1.1亿平方米,市占率不足2%,在红海竞争中愈发艰难。
应收款暗雷:13亿抵房协议与8.9亿坏账悬顶
蒙娜丽莎的危机不仅源于行业寒冬,更因上游房地产暴雷的连锁反应。2022年,受恒大、融创等房企债务违约影响,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5.69亿元,直接导致当年巨亏。尽管公司此后缩减高风险客户销售规模,但历史遗留问题仍如定时炸弹般威胁生存。
截至2024年8月,蒙娜丽莎与房企签订以房抵债协议金额高达13.25亿元,另有8.92亿元应收账款未收回。2024年公司仅计提坏账损失1.18亿元,但市场普遍担忧,随着房企债务重组推进,更多减值风险或将浮出水面。为追讨工程款,蒙娜丽莎甚至与客户对簿公堂:截至2025年2月28日,公司及子公司新增诉讼、仲裁事项涉案金额3.79亿元,其中3.71亿元为应收款项回收纠纷。
经销网络崩塌:信心缺失下的恶性循环
在工程端收缩的同时,蒙娜丽莎的线下经销网络亦遭遇重创。公司坦言,2024年经销商开拓情况和专卖店新增数量远不及往年,经销网络拓展难度极大。经销客户新建专卖店投入谨慎,折射出行业对未来信心的集体缺失。这一趋势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降至6.14,创历史次低,坏账风险与现金流压力进一步加剧。
债务泥潭:19亿有息负债与现金流枯竭
多重压力下,蒙娜丽莎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2.59%,流动比率1.23、速动比率0.87,短期偿债压力巨大。有息负债总额高达19.06亿元,占归母净资产的57%,其中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4.51亿元、短期借款2.79亿元、长期借款8.59亿元、应付债券3.17亿元。此外,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对外实际担保余额3.67亿元,均为对子公司担保,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现金流枯竭更成致命伤。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下滑,应收账款周转率创新低,叠加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蒙娜丽莎陷入“缺钱—难卖货—更缺钱”的恶性循环。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不得不削减产能、收缩战线,但这一举措又进一步削弱其市场地位,形成恶性循环。
战略困局:转型之路迷雾重重
面对困局,蒙娜丽莎曾尝试战略转型。公司提出“大瓷砖、大建材、大家居”战略,并率先布局陶瓷大板、岩板等高端产品,但行业下行周期中,这些举措难以扭转颓势。公司虽缩减高风险工程订单,但线下经销网络萎缩、国际市场拓展乏力,导致收入支柱持续崩塌。
业内人士指出,蒙娜丽莎的困境折射出陶瓷行业的结构性矛盾:产能过剩与需求萎缩的矛盾、价格战与高端化的矛盾、房企债务危机与供应链稳定的矛盾。在房地产红利消退、消费升级放缓的背景下,陶瓷企业亟需寻找新的增长极,但蒙娜丽莎的转型步伐显然滞后于市场变化。
未来之问:陶瓷巨头能否破局重生?
蒙娜丽莎的生死劫,不仅是企业个案,更是行业转型的缩影。在产能过剩、价格战、债务危机三重绞杀下,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能否通过战略调整、债务重组、技术创新重获生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13亿抵房协议的消化进度、8.9亿坏账的回收可能、19亿有息负债的偿付能力,将直接决定其未来命运。
对于投资者而言,蒙娜丽莎的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但业绩反转的确定性仍存疑。这场生死局,既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阵痛与机遇。蒙娜丽莎的破局之路,或将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
陶瓷行业的寒冬,既是挑战,亦是洗牌契机。蒙娜丽莎的困境警示所有企业:在产能过剩时代,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才能突破同质化竞争的红海。而对于这家陶瓷巨头而言,如何在债务泥潭中稳住阵脚、在价格战中找到差异化路径、在信心缺失的市场中重建品牌信任,将是其能否重生的关键。寒冬虽冷,但破局者终将迎来春天。